錄爸媽Podcast的難忘事 (27) 缺失的「女獵人」圖像

by 光目

在「阿公說床邊故事」EP 25 「自助而後得天助的女獵人」中,林阿公原創了一則女獵人「忽米歐」的故事,在玉山山腳下的一個部落裡,忽米歐的父親早亡、母親痴呆、弟弟體弱,但堅強樂觀的她總是精神抖擻的扛起藤編的容器「安娜路野」,英姿颯爽縱橫山林,一肩扛起全家生計。


在某次追捕山羌的途中,忽米歐解救了被大黑蛇纏住的兔子精「靈兒」。靈兒被善良正直、努力上進、自立自強的忽米歐感動,托夢送來「回春草」幫助忽米歐的母親跟弟弟遠離疾病。

誰知命運多舛,考驗還沒結束,俏麗的忽米歐吸引了隔壁部落酋長的青睞,要求嫁給自己昏迷臥床的兒子,為其沖喜。忽米歐為了部落的安全,轉念想:「過去十年同時照顧母親跟弟弟兩個病人,現在他們康復了,再去照顧另一個,應該也辦得到。」這個想法又感召了靈兒,這回托夢送來蜜蜂,蜜蜂往酋長兒子額頭一叮,居然甦醒了,跟忽米歐共同為新家庭奮鬥。

👉林阿公講的這則故事,有「天道酬勤、地道酬善」的寓意,出自《論語》,指上天厚愛勤奮的人們,而心存善念,善待周圍一切的人,行事必獲得厚待與保佑。

但同時,也衍伸另外一個問題

在原住民的部落裡,「男獵女織」、 “Man the hunter, woman the gatherer.” 、「男性狩獵動物,女性採集植物」,似乎是普遍的印象


但「女獵人」的圖像就如此模糊不清嗎?這篇文章讓我們探索一下。

2020年的年度十大科學研究發現之一,是在秘魯的考古挖掘中發現了九千年前的一處墓葬遺址 Wilamaya Patjxa,在直徑約一米的墓穴中,墓主人被屈肢埋葬,陪葬品宛如一個狩獵工具包,有各種用以捉捕和處理大型獵物的石器工具,經分析骨骼和牙齒,墓主人是一位年約17-19 歲之間的女性,意味著她是一位獵捕大型動物的女獵人。


研究人員統計推算,這段時期美洲地區的狩獵採集部落中,約有30%-50% 的女性參與了大型動物的獵捕。他們還在107個遺址的考古資料中,發現了 27 位有大型動物的狩獵工具作為陪葬、且能確定性別的主人,其中11 位為女性,16 位為男性。顯示女性狩獵早有證據,這也破除了長期以來認為「男耕女織」、「男性狩獵、女性採集」是部落性別分工的傳統觀點。

資料來源:Haas, Randall, James Watson, Tammy Buonasera, John Southon, Jennifer C. Chen, Sarah Noe, Kevin Smith, Carlos Viviano Llave, Jelmer Eerkens, and Glendon Parker. “Female hunters of the early Americas.” Science Advances 6, no. 45 (2020): eabd0310.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45841502_Female_hunters_of_the_early_Americas

接著來看看台灣的情況。「男獵女織」是否為原住民狩獵文化的固定性別圖像?

從報導中得知,女獵人一直是真正存在的,而非只停留於想像,即便過去的數量不像男獵人多,但她們也都有機會向外覓尋到自己的獵場。例如,台東女獵人范玉燕卅二歲時掄起長矛當獵人,二十多年來已獵殺山豬逾五百頭,而且常是獨自狩獵,還曾獵捕到220台斤的大山豬,連男獵人都自嘆不如,堪稱「山中傳奇」。

2017年起,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推行「原住民狩獵自主管理計畫」,將狩獵管理權回歸部落,輔導原住民取得獵人證,合法狩獵。全臺有8個林區管理處與11個原住民部落或組織合作,其中花蓮縣秀林鄉銅門部落已有90多位族人拿到獵人證,有十多位是女性。

資料來源: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https://insight.ipcf.org.tw/article/482

2022年台大人口與性別研究中心舉辦「『看見』女獵人——性別與狩獵文化」專題論壇,從全臺灣兩個最早發起「獵人證」的族群(鄒族與太魯閣族)經驗出發,思考女獵人的文化角色及其性別意涵。方紅櫻(嘉義縣鄒族獵人協會志工、女獵人)表示,當代原住民女性有愈來愈多是從協助狩獵的角色,到獨立成為一名獵人


歸納這些資訊的幾個重點:

一,早在美洲的史前文明,女性狩獵者就已經存在,顯示不同性別的人類,可能為了同一個生活目的而合作,包括打獵活動的進行。

二,在台灣,即便「男獵女織」是原住民族普遍的社會分工,但女性的狩獵活動並沒有被禁止。女性可以是作為放陷阱、背獵物的副手,也可以為了生計與生存,單獨進入森林獵場。

三,近年,台灣原住民合法狩獵的法律基礎,是獵人證的持有,而非從性別加以區隔。從數量上來看,女獵人投入狩獵文化的傳承,已是現在進行式。

雖然本文不是嚴謹的研究分析,但整理的這些訊息依然陳述出「男性狩獵者」並非是部落狩獵文化的唯一代表圖像,傳統上「男獵女織」、 「男性狩獵動物,女性採集植物」、“Man the hunter, woman the gatherer.” 的固定性別分工,有部分是受到了長期以來刻板印象的強化。


當我們撥開了遮蓋女性狩獵者輪廓的雲霧,看見了長期以來被「有意無意」缺漏的「女獵人」身影。

在時空變遷中,女性狩獵者應該獲得更公平的被承認受接納的權利,也希望有更多人的觀念與時俱進,瞭解狩獵文化的多元性。



  1. 光目作品(個人系列):    那位越界的客人       錄爸媽Podcast的難忘事        防疫•發便當    (👈 可直接點選進入導覽頁)
  2. 光目作品(合輯系列):  渡 ‧ 彼岸       「寄語」系列~長期開放投稿           Podcast節目         (👈 可直接點選進入導覽頁)

Leave a Comment

* By using this form you agree with the storage and handling of your data by this website.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 未經授權,禁止複製、轉載、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