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位越界的客人

by 光目

作者:光目

界線 是什麼?國家疆界、族群分界、人際界限、認知邊界。 客人 是什麼?客家人、外來客、訪客、過客。

當一部小說結合了這些元素,就不只是在描述印尼客家移民在台灣生活的故事那麼簡單而已。作者用不同人物立場,把「越界、客人」拆成小說的前四個章節,處處都是融合跟拉鋸,推演出1960年代至現代,具體發生在台灣社會的縮影。第五章,每位小人物似乎都難逃心理與時空界線的分割、敵我區隔的鞭躂,他們還有機會理解與寬容嗎?

第一章「他們是穿越國家疆界的客家人」。

大時代的國際背景,讓背負不同包袱的人們移居至台灣中壢,並在此碰撞出生命新的火花。包括:從泰北撤退的國軍、1960年代中期躲避印尼剿共行動的華人,1980年代透過婚姻仲介嫁至台灣的印尼三口洋(Singkawang)客家人。

第二章「我們是超過台灣人認知的外來客」。

在台灣生活的印尼客家人第一代、第二代,多年來所承受的社會壓力以及心理煎熬,在無形之中影響了思考方式與行為表現。許多不願意告訴外人的擔憂與戒備,都是來自於脆弱的人性以及幽微的往事記憶。

第三章「誰是踰越主人規矩的訪客」。

印尼客家人第二代茁壯成長為台灣社會的中堅份子之後,在追逐自己的理想以及生活伴侶時,引發來自原生家庭的拉力。而土生土長的台灣島嶼人民,則受到交往對象家庭的強烈疑慮。這時他們應該如何自處?

第四章「無法突破心理防線的過客」。

每個個體的自我的邊界(Boundaries)在互動過程中愈來愈明顯:土生土長的台灣島嶼人民、印尼客家人第一代、第二代,各自有想要捍衛的價值、以及難以啟齒的顧慮。當自我邊界不斷加深,也就更加曲解他人動機、拒絕理解他人處境,讓彼此成為生命中的過客。

第五章「遠行憶念

認知了殘酷現實之後,每一個小人物都難逃心理與時空界線的分割、敵我區隔的鞭躂,在受創之後分崩離析。他們還有機會走向理解與寬容嗎?

👉 延伸收聽相關的Podcast節目
  1. 「創作者現聲」系列:「光目 EP2、隱世研究員 EP2、Monica EP4 – 立體化的創作者們」  https://reurl.cc/9ODNmx
  2. 「創作者現聲」系列:「光目 EP3-感恩2021,邁向2022」  https://reurl.cc/GonyDx

1 comment

光目 07-19-2021 - 6:06 上午

#那位越界的客人 是部沉重的小說,不適合讀者想要消遣的心情。

15年前我讀政大東亞所博士班一年級的時候開始學越南文,起初緣分較深的國家是越南,後來因為學習還有工作的關係,更有機會經常性的跟東南亞的朋友互動,漸漸跟印尼結下不解之緣。

我交往的對象的母親是來自印尼的客家人,有時候互動的場景讓我驚駭,始終想不通究竟是文化、世代、還是族群的緣故?出於不願一直被霧霾籠罩的煩悶心情,於是我開始耙梳那些無法解釋的原因,卻沿途走入層疊密林,幾乎無法呼吸。

於是小說很暴力,但又避重就輕。

印尼華人在1960年代受到的政治暴力,不是遠在他方的事情,創傷影響至今,無論是當時住在山口洋Singkawang的孩童,或者是現在定居在台灣中壢的母親。然而,相較於受到傷害的人群,我所認識與體會到的印尼政治事件,以及台灣社會的排擠遭遇,只是諸多暴力下的冰山一角。

想保護,但卻殘酷。

當身邊的親友罹患心理疾病時,應該怎麼去拿捏隱瞞或者坦白的分際?選擇隱瞞嗎,若出現突發狀況時更令人措手不及;選擇坦白嗎,也許才說完,彼此就沒有後續。又或許,自詡為心理健康的人,無論是兒子或者是我這個訪客,最大殘酷,是對於精神疾病先入為主的成見。

寫實,也虛構。

筆下濃縮了許多年來接觸到的人事地物,然而,彼時彼刻、面對面的表情、肢體跟思緒,恐怕在小說裡都難現實情。作品更像是我在抽離紛亂情境後的反省,邊書寫邊回憶:要是當初這麼反應就好了?當時真不應該如此魯莽……。

高,且低。

累積了過去15年來工作跟學習的經驗與態度,我在處理這部作品的時候格外謹慎。曾為了一句:「我不討厭印尼本地人呀,我討厭番人,他們會拿刀砍頭!」而努力翻查資料,還向恩師陳鴻瑜請益,最後只消化反芻為小說裡面的幾行字句。我期勉自己,要表述出不同時代跟族群脈絡下,人們實際生活的處境,但不要因為追求戲劇效果,而讓裡面隱含的任何訊息是來自人云亦云。

#那位越界的客人 是部沉重的小說,不適合作者想要寫出結局的心情。

因為替小說下個悲劇或喜劇的結局,相對容易;而我真實的人生還在繼續。

Reply

Leave a Comment

* By using this form you agree with the storage and handling of your data by this website.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 未經授權,禁止複製、轉載、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