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連載族群文化關係親人家庭相處那位越界的客人那位越界的客人:五 遠行憶念 1 何處是家鄉? by 光目 04-07-2022 written by 光目 04-07-2022 589「那位越界的客人」導覽頁:https://gemsinstories.com/novel/3022/複習上一篇👉「那位越界的客人:四 無法突破心理安全防線的過客 5 無一倖免」流離轉徙半生、久經禁錮的心靈,幾乎忘記自己本來的姓名。沒有了酒精、尼古丁、別人的關心,遲滯身軀內唯一活躍的,如今只剩下思緒。時序進入深秋,張俊銘已返回中壢住處修養逾四個月了。本來停在客廳的摩托車已經賣掉,反正自己再也騎不了車,就變現、聊補這段時間完全沒有收入的景況。雖然這台舊車也沒賣出什麼好價格,但總歸是換來了幾個錢。雖然這幾張薄薄的鈔票遠遠不及江士泓為他所付的醫藥費,但這是他僅能聊表寸心的方式。雖然最後江士泓還是堅持不肯收,但是他們都有默契,就讓李美華以為張俊銘給了、而江士泓也收了。張俊銘拄著助行器,顫顫巍巍從沙發上起身,緩緩走到客廳的落地玻璃門前,他謹慎的找到平衡點,出勁兒把玻璃門拉開,門縫湧入一股沁涼的清風,張俊銘的頭臉瞬間沐浴在秋風中,頓覺身心舒爽,他忍不住有邁出門到戶外走走的衝動。張俊銘站在兩扇拉門中間,遲疑的往屋內看了一眼,昏黃的客廳盡頭連著長長的走道,走道旁邊的第一個房間是江士泓的,他在外上班的期間,這個房間也是屬於李美華的,她總是三不五時在裡面窩著,整理、擦拭或翻找物品。走道邊的第二個房間是李美華跟江旺的,現在他們應該都在裡面。他們習慣省電,燈光總是不開,換做別人可能會以為寂靜無聲又昏暗的房間裡面沒有人,但張俊銘就是能夠感應到那股結實的氣場,知道他們一直都睜著眼睛、側耳傾聽牆壁外的動靜。這陣子張俊銘過得很心虛,中風以後的他已經不能去工地做粗工了,等於失去了所有謀生能力。他待在李美華的家裡,即便前幾個月溽暑難耐,但也不敢開電扇、開燈、開電視,不敢開口說要買什麼物品,就連去上廁所的次數也不敢太頻繁,更不敢每次都沖水……,就擔心李美華會突然爆怒批評他太花錢。李美華甚至不需要開口,只要遠遠的盯著他看,張俊銘就羞愧的低下頭,彷彿知道自己做錯事了。偏偏李美華現在也不太出門了,她本來就不會騎機車,也很少坐公車出遠門,平日只偶爾走路到市場買菜。她經常打電話給江士泓,問他平日晚間、週末能不能開車回來中壢?好載她去辦事情、買東西。張俊銘覺得自己沒有任何功能與存在感了,似乎經過身邊的人,只要確認他還坐在那邊、胸口還上下起伏著呼吸,就已經足夠安心。老天爺為何不乾脆給他一個痛快,讓他徹底被忽略呢?張俊銘好想要變成真正的透明人!因為透明人即使是緩慢狼狽的拖曳行走,至少也都還擁有移動的自由!透明人也不會被發現蹣跚踉蹌的移動足跡,不會被人用白眼球輕視、厭惡!張俊銘回來的這幾個月,起初李美華還會關心他的復原情況,但後來她待在房間裡的時間愈來愈長,「不想見到我嗎?」張俊銘難免自我懷疑。但每每望著那扇緊閉的房間門,張俊銘就喪失敲門詢問的勇氣。他知道,房內的人分明是醒者,卻靜悄悄地不出聲音,製造出一種沈滯的壓力,整個空間都郁積了濃厚怨氣。整個盛夏跟躁熱的秋老虎,都讓張俊銘感到窒息,他在客廳沙發上如坐針氈,現在好不容易有力氣拉開客廳的玻璃門,襲來涼爽的秋風,他深吸一口氣,情不自禁想要暫時逃離出去!推著助行器跨出大門,張俊銘從口袋掏出鑰匙,反身把玻璃門仔細鎖上。目標是黃莉娜的印尼雜貨店!這個據點,就是李美華經常去寄錢給印尼親戚的地下匯兌場所,也是張俊銘剛在中壢落腳時最常光顧的聚賭地點。相關文章見:「那位越界的客人: 一 他們是穿越國家疆界的客家人 1 夢境與現實」「那位越界的客人:一 他們是穿越國家疆界的客家人 4 應該怎麼告訴她」其實,自從1995年江旺過世,張俊銘搬到李美華家中的客廳落腳之後,他就很少自己去黃莉娜的雜貨店了,木訥口拙的張俊銘實在很難應付印尼同鄉們的嘲諷。後來張俊銘都是騎車載李美華到店門口,讓李美華進去、自己在門外等著。奇特的是,印尼同鄉們看見飆悍的李美華出現,反而沒人敢當面奚落。「是怕她暴走抓狂,所以對她特別禮遇嗎?」張俊銘總是坐在機車上抽著香菸這般想著。似乎瘋子的「標籤」也並非百害而無一利。過去騎車只需五分鐘的路程,現在推著助行器的張俊銘走了將近一個小時。坐在櫃臺裡面的黃莉娜正在打瞌睡,聽見有人靠近的聲響才懶洋洋的瞄向門口。「呦,怎麼自己來啦?」黃莉娜詫異地問:「你有沒有好一點呀?」張俊銘在工地突然出血性腦中風、緊急送醫院搶救的事情,是同鄉們之間的大新聞,黃莉娜沒有想到會這位傳說人物現在正活生生走到眼前。張俊銘咧嘴一笑:「沒死,還剩半條命。」他邊說邊緩緩移動臀部,慢慢地把身子放進店門口旁的塑膠椅上。黃莉娜看張俊銘的棉衫在後背、胸前、腋下的部位都已經滲出汗水,擔心他出汗後被秋風一吹就會著涼:「如果他是在雜貨店這邊感冒了那可不得了!」黃莉娜連忙進屋拿出一條乾淨的毛巾,順便倒了一杯溫水遞給張俊銘。張俊銘感激的接了過來,抖著手端起杯子靠近嘴唇,溫水流入滋潤了乾燥的喉嚨和五臟六腑,頓覺全身舒暢。見張俊銘一臉愜意的樣子,黃莉娜也沒有急著找話題,就讓好久不見、大難不死的老同鄉坐在那邊休息。過了好半晌,張俊銘才如大夢初醒一般,跟黃莉娜有一搭沒一搭的聊了起來:「你最近有回印尼嗎?」黃莉娜說:「有啊,我每年春節都有去山口洋參加『十五暝』慶元宵,完了之後才回台灣的嘛!」哇……,好久沒聽到『十五暝』了,張俊銘心想。農曆正月十五日是華人的元宵節,是山口洋盛大的迎神日,也是印尼最大的元宵活動。神轎、陣頭、樂隊、乩童、燈籠、花車會在山口洋的大伯公廟(Vihara Tri Dharma Bumi Raya)前集結,鑼鼓喧天、浩浩蕩蕩的遊行,大街小巷擠滿人潮,歡樂的盛典會延續好幾天,是自己童年時的記憶。張俊銘悠悠地說:「好久沒有回去囉……。」黃莉娜笑了笑:「現在呀,山口洋可發展了,跟你跑出來的那個時後差很多。」雖然同樣是來自山口洋的客家人,但每個人的背景還是有所差異:張俊銘是在1970年二十歲時持假的身份證逃到台灣的,李美華是在1980年二十五歲時經由婚姻仲介嫁給台灣榮民江旺。而黃莉娜雖然出生於山口洋,但家人早早都移居爪哇島的雅加達工作了,所以剛好避掉了1965年發生在加里曼丹島上的紅頭事件。相關文章見:「那位越界的客人:一 他們是穿越國家疆界的客家人 2 爸爸跟叔叔」「那位越界的客人:二 我們是超過台灣人認知的外來客 1 也許會出乎意料」「那位越界的客人:二 我們是超過台灣人認知的外來客 3 步步逼近核心」1980年黃莉娜跟同為印尼華人的丈夫一起移居台灣做生意,果然,這個擁有「多重功能」的印尼雜貨店生意做的風生水起,一路經營到現在。但時光飛逝,當初山口洋的同鄉們在異鄉台灣結識時還是黑髮少年,如今都已雞皮鶴髮,黃莉娜的丈夫也早已過世過年。黃莉娜繼續說著:「現在山口洋在蓋機場,等蓋好以後經濟會更好喔,還會有更多遊客過去呢~。」黃莉娜點開手機,出現山口洋現任市長蔡翠媚的報導。張俊銘看著螢幕畫面,對於他們這些從窮山惡水的人間煉獄中逃離出來的人,媒體所強調的「族群和諧」顯得格外扎心!但不否認,現今的山口洋的確實已經與五十年前截然不同了。 印尼山口洋市機場3D規劃圖: 黃莉娜邊滑著手機,邊說:「我的家人呀,在1995年就已經從雅加達搬回加里曼丹了,他們住在坤甸市。」(Pontianak, Khuntien,西加里曼丹省的首府)坤甸的地理位置見:「那位越界的客人:二 我們是超過台灣人認知的外來客 2 搜尋的習慣」「他們現在生活過得可穩定了,最近我也在想,反正小孩都已經成家立業了,現在就剩我自己一個人,打算過幾年也把店賣了、搬回坤甸住。那邊我們家族的人多,而且大家都住在附近做生意,可以互相有個照應。」黃莉娜說。聽到這裡,張俊銘不得不佩服黃莉娜家人敏銳的判斷局勢能力,竟然先後躲過了幾次印尼排華的風暴。印尼歷史上有幾次慘烈的排華運動,除了1960年代中期發生在加里曼丹島上的紅頭事件之外,1998年的「黑色五月暴動」(Kerusuhan Mei 1998)更是震驚國際。當時亞洲金融風暴下的印尼政治與經濟風雨飄搖,操弄貧富差距、挑撥族群對立,是這場排華暴行的主因。事件主要地點在爪哇島上的首都雅加達、中爪哇的主要城市梭羅(Solo, Surakarta),還有北蘇門答臘省的首府棉蘭(Kota Medan)。華人被虐殺的數據難以正確統計,但據報導,單是雅加達就有上千名華人被屠殺,數千家店鋪、工廠、房屋被燒毀,無數華裔婦女遭強暴姦殺,當地華人的慘狀經由影像流出,暴民行徑震驚世人。當時張俊銘也有看過錄影帶,是李美華從黃莉娜的雜貨店帶回來的。「好可怕喔!!!」李美華看沒幾分鐘就尖聲大叫跑掉了。確實,這麼殘忍的畫面不應該再播放給受創的人目睹,用「在傷口上灑鹽」都不足以形容那種突如其來的粗暴撕裂。但當時張俊銘把錄影帶看完了,「好險喔…..我現在人在台灣、李美華、江士泓也在這裡……。」跌入回憶的張俊銘沒有作聲,他不敢相信,曾經耳聞、眼見過那麼多慘劇的黃莉娜,竟然有一天在考慮要不要回印尼?!「妳回印尼以後工作怎麼辦?」張俊銘沒有意識到自己脫口而出了這句話,等意會過來的時候才驚覺話中的愚蠢:黃莉娜怎麼會缺錢呢?她是有一間賺了錢的店鋪的老闆娘,他還有坤甸的一堆親人當後盾,黃莉娜又不是張俊銘這種窮光蛋!黃莉娜倒是不以為忤:「做點小生意吧。」「或者去當中文的口語老師。」「教中文?」張俊銘驚訝的問。「對呀,中文。」黃莉娜說:「非正規的教口語,去補習班或當家教都可以,現在可缺老師了~」張俊銘的內心在翻湧。現在真的跟以前不一樣了!學中文被允許了!而且真的有人去學?印尼的華文教育在蘇哈托(Suharto)執政期間(1967年3月12日-1998年5月21日)出現長達30多年的斷層。蘇哈托任內的三十二年實行印尼同化政策,幾次排華運動導致印尼華族快速印尼化。下令華人學童必須就讀印尼學校,禁止所有華文報刊、中文書籍流通,華文學校全數關閉。不僅禁止華語,印尼政府也禁止華人集會結社,認為廟宇是華人聚集、舉辦儀式的場所,會凝聚保存華族傳統文化,於是削弱華族文化「廟宇」的功能,不得公開辦理華人節日的各種儀式,徹底執行同化政策。華語文失去學校正規的教學管道,在日常生活中又被禁止使用與傳布,華族的節慶活動與民間信仰也被禁止公開舉行。[1]逾百年的數百所華校,一夜之間改為當地學校。華僑華人各類社團大量被關閉,延續數百年經營的華文招牌一間不留,強迫改為印尼文;華僑的書報刊全部被封存,不准在市場上擺賣;世代承傳的中文名字,全部改為印尼名字。[2]1998年5月爆發的排華暴亂,華人遭受打壓及屠殺之慘狀前所未見;但1998年的「黑色五月暴動」也導致蘇哈托下台,強權終結。1999年起,印尼政府才陸續修改或廢除歧視華人的法律與政策。新任總統 Bacharuddin Jusuf Habibe 於1998年9月簽署第26號總統訓令,下令取銷種族歧視條例,停止「原住民」與「非原住民」的用語,並重新檢討商業許可證頒發、財政、銀行、教育、衛生、就業與工資等不公平的法令,正式宣告印尼改革開放,推動族群平等政策。1999年5月第4號總統訓令允許在校學生選修華文;10月文教部頒布第269號令,允許開辦華文補習學校。2000年1月,總統 Abdurrahman Wahid 頒布第6號總統決定書(Kepres No.6/2000),撤銷前總統蘇哈托於1967年發佈的第14號禁華活動指令,該指令禁止華人在公共場所保留民族風俗習慣。2001年2月,印尼工商部長簽署第62號令,撤銷禁止出版、進口華文讀物的條例。[3]2001年7月 Megawati Sukarnoputri 就任總統,8月發佈決定書允許社會大眾開辦華文學校或其他外語學校,學校可自行安排及決定課程,[4] 並通過成立「華文教育綜合統籌處」,負責編寫教學大綱與教材、舉辦漢語水準考試(HSK)、商務漢語考試(BCT)、新中小學生漢語考試(YCT)、漢語水準口語考試(HSKK)。[5]2001年亦發佈了第19號(Kepres No.19/2001)總統決定書,宣佈農曆新年是印尼華人得以自由選擇的假日,2002年再正式把農曆新年定位為印尼的「國定節日」。然而,印尼的華文教育再興了嗎?經過30多年的同化政策,印尼華人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印尼化了。華族的年輕人的華語程度普遍不佳,有些人會在家中說客語,但在學校、工作場所、社交場合裡則說印尼話,有些華人則完全無法以華語交談。在1999年10月提出印尼華人可恢復使用華人姓名時,並沒有出現大量恢復華人姓名的現象。華族已經習慣長期使用印尼姓名,不熟悉華語,加上年輕的華人也幾乎印尼化了。當然,也有可能是仍對政局存有顧忌,不確定政策是否會再度轉向,所以對於改名一事頗為謹慎。久經禁錮的華人,淡忘了華語、姓氏、傳統節慶,甚至不知道該如何重新開始。印尼的華文教育曾經斷層30多年。不過一直有幾位熱愛華語的人士,堅持在政府禁用中文的年代,冒險教中文: 印尼仍有許多人口活在貧窮線上下,但設備較好的華語學校在雅加達一學期就要10萬台幣。該如何促進教育的普及? 黃莉娜講著講著,嘴巴突然停了下來,她懷疑自己是不是第一次跟這位老同鄉單獨聊那麼久的天?看著張俊銘的表情,他好像一直活在山洞裡面?對於印尼、華人、客家人、山口洋,還停留在五十年以前極端懷疑與負面的印象。當然這也不能夠怪他,畢竟歷經1965年全家人被殺,1970年獨自一人隱姓埋名逃難到異鄉的生命過往,讓他陷入失根的慘白歲月。這位可憐的老同鄉呀,他是置生死於度外之後才活到現在!張俊銘聽著聽著,腦袋突然動了起來,他懷疑自己是不是第一次更新記憶中對於印尼、華人、客家人、山口洋的殘影?他驚覺自己少年時期對印尼政府排華的心理障礙始終難以釋懷,連帶囚禁了他對外界的認知。過去五十年他是憑著生存本能自顧自的活下去,然後一路說服自己:「命運就是如此順理成章」── 他在風聲鶴唳之際跟著人群逃到台灣,遇到江旺之後就把自己與他聯繫成兄弟關係,江旺過世之後,再直接把對親情的需求寄託到李美華與江士泓身上 ──是他太渴望群體了嗎?所以心甘情願配合對方的生活習慣與規則,直到自己已經無計可施、無法再給予,才猛然發現每個人原來都只是個體,人與人可以互相參與跟陪伴,但永遠無法、也不應該期待彼此會融為一體。自從中風以後,張俊銘就戒煙戒酒了,少了尼古丁跟酒精的慣性,也少了李美華對自己的關注力,他一下子多出好多時間思考自己,此時腦中強烈的電波是他遲滯的軀體內唯一最活躍的部分。他想著,顛沛流離了那麼多年,似乎一直把自己存在的價值依附在別人身上。怎麼就忘記了,那個在1965年的深夜靈敏爬上樹,躲過屠殺的機警?也忘記了1970年口袋只有幾枚銅板,但也敢全部換成假證件,奔赴未知海外的勇氣。剎那醍醐灌頂。張俊銘意識到自己七十歲了,不曉得還可以活幾年,但當生活給予難以承受的苦難時,他不想再如往常一樣隨波逐流的承受、本能地逃避了。不可以忘記呀!過去五十年來始終願意為了在乎的人奉獻溫暖,直到掏空自己。至今雖然醒悟了,但也從不後悔的真情!張俊銘發現自己浮萍般的際遇不完全是注定,命運有部分是自己選擇的劇情。如今暮年進入黃昏,他想再多證明自己一點,寫一個有尊嚴的結局。[註釋][1] 根據1990年8月一家雅加達文字媒體在雅加達、萬隆、三寶壟、日惹、泗水、棉蘭、巴塘七大城市的華人所進行的抽樣調查,只有5.42%華人能流利地讀、寫華文,見蔡仁龍,〈印尼華僑華人認同的轉向〉,《華人月刊》1993年第4期,頁36,轉引自黃昆章,《印尼華僑華人史(1950至2004年)》(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頁257。[2] 鍾文典總主編,羅英祥著,《印度尼西亞客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頁155。[3] 黃昆章,《印尼華僑華人史(1950至2004年)》(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頁195-196、299-301、303-304。黃昆章、陳國維,〈關於印尼發展華文教育的幾點思考〉,《東南亞縱橫》2002年12期,頁46。[4] 黃昆章,《印尼華僑華人史(1950至2004年)》(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頁304。[5] 印尼國民教育部:http://www.chinesetest.cn/getkdinfo.do?id=3270089 「那位越界的客人」導覽頁:https://gemsinstories.com/novel/3022/那位越界的客人:五 遠行憶念 1 何處是家鄉? 點看上一篇👉「那位越界的客人:四 無法突破心理安全防線的過客 5 無一倖免」點看下一篇👉「那位越界的客人:五 遠行憶念 2 動搖」 光目作品(個人系列): 那位越界的客人 錄爸媽Podcast的難忘事 防疫•發便當 (👈 可直接點選進入導覽頁)光目作品(合輯系列): 渡 ‧ 彼岸 「寄語」系列~長期開放投稿 Podcast節目 (👈 可直接點選進入導覽頁) 相關 1998印尼排華印尼同化政策印尼排華印尼華文教育印尼華語斷層山口洋客家人張翠媚紅頭事件蘇哈托(Suharto)黑色五月暴動 1 comment 4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LINEEmail 光目林祈昱,筆名光目,取自《地藏經》。誓願於百千萬億劫中,救護一切罪苦之事,祈願光目母者,為解脫菩薩是。 學經歷: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博士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碩士畢、博士進修中。曾任台灣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兼計畫協調人、台塑河靜鋼鐵公司助理管理師。現為覺世代文化有限公司創辦人兼執行長、視盟X臺師大藝術永續行動實踐室研究員。1 comment 光目 04-10-2022 - 4:59 下午我想為他寫一個有尊嚴的結局。 Reply Leave a Comment Cancel ReplySave my name, email, and website in this browser for the next time I comment.* By using this form you agree with the storage and handling of your data by this web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