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連載族群文化關係親人家庭相處那位越界的客人那位越界的客人:二 我們是超過台灣人認知的外來客 2 搜尋的習慣 by 光目 07-29-2021 written by 光目 07-29-2021 5.4K「那位越界的客人」導覽頁:https://gemsinstories.com/novel/3022/複習上一篇 👉「那位越界的客人:二 我們是超過台灣人認知的外來客 1 也許會出乎意料」她在市郊成長,在信仰浸潤的環境裡茁壯,對有興趣的事情勤於學習跟動手。然而這樣的做事方式,會不會對身邊的人造成壓力?隨著對於線索的掌握愈來愈多,是否會誤踩人際關係的地雷,在日後埋下難以預期的發展呢?方念薰結束跟江士泓的晚餐後,搭捷運、換公車回到木柵。她在公車站牌附近轉進一條小巷子,窄窄的巷道與大馬路平行。巷弄兩側站著成排的老公寓,大約只有四層樓的高度。在城市競相興建各式新穎、拔高的電梯大廈的市容中,這區低矮樸實的住宅公寓,始終用頑固的姿態牢坐在自己認定的位置,氣勢堅決地阻隔旁邊的車水馬龍與閃爍霓虹。為什麼她會形容這區老公寓的高度「大約四層樓」呢?因為有好幾間頂樓的屋主都進行加蓋,放眼望去,棟棟屋頂都戴上形狀參差的白鐵皮、紅瓦片、灰水泥。方念薰還在念高中的時候,家裡飽受漏水之苦,她跟爸爸媽媽說:「我們家漏水搞不好就是因為樓上蓋違建害的!我要去請人拆掉!」爸爸說:「這邊的人都強調說自己的增建是合法的。有的說是在民國84年以前就加蓋好的;有的說,加蓋範圍只有頂樓建築面積的八分之一,在法定範圍之內,屬於合法建物。」方念薰對鄰居這樣的說法心生懷疑,於是上網勤查資料,然後再跟爸爸媽媽說:「網路上有律師分享,說政府機關對於違章建築的處理流程和判定,是依照違建物產生的日期以及違建的輕重緩急作為區別。我們巷子裡面這些早期就蓋好的違建,是被列為暫緩拆除!不是就地合法!」爸爸跟媽媽互看一眼,知道女兒其實講對了。但是他們想了想,還是說:「我們就繼續請水電李先生來檢查修理就好了……。」四年前,方念薰的爸爸媽媽從老公寓搬到深坑的新社區大樓,因為覺得年紀漸大,在老公寓上下樓梯不甚方便。確實,無論從各方面的設計,新建的電梯大樓都是對年長者更為友善的環境:出入可以搭乘電梯,管理委員會可以幫忙代收包裹跟掛號。社區裡面就有專用的垃圾跟資源回收集中區,年長者也不用定時、定點去堵垃圾車。設有中庭花園,提供散步運動的空間。父母在搬走之前,特地找了信賴的設計師、水電工來悉心整理舊公寓,把整個屋子按照方念薰的想法重新裝潢、重整管線,呈現出她想要投射的風格與樣貌。爸爸媽媽搬走的時候,把自己的所有物品都清空帶走了,他們甚至沒有留父母房。媽媽還說:「念薰,這裡以後就交給妳保管了喔。」其實當時方念薰的心裡酸酸、眼睛熱熱的,她很捨不得要跟爸爸媽媽分開來。熟悉的屋子即使換上新裝,但是人與人陪伴相處的痕跡還是那樣深刻,屋子裡面頓時空出的偌大空間跟寂靜,難免讓人覺得慌張孤單。「如果以後,自己一個人感到害怕的話要怎麼辦呢?」方念薰無法停止腦中的思緒紛飛。爸爸媽媽似乎讀出了女兒眼底的不安,於是安慰她:「深坑跟木柵很近,妳可以常常過來新家,爸爸媽媽也會過來舊家呀,不用擔心。」爸媽搬走之後,方念薰就自己一個人住在舊公寓。方念薰每過幾天就會到深坑看看爸媽,或者是爸媽偶爾心血來潮,也會回舊家繞繞。時間是追不回的無價之寶,無奈人事景物,分分秒秒不斷往前推進。隨著時光變遷,這附近陸續有老人家過世、家人選擇賣屋、搬遷、出租,巷子裡開始出現愈來愈多的新面孔。也許成長的記憶、往日的美好時光只能存在記憶裡,但是方念薰明白,這間老公寓是父母壯年時期奮鬥的據點、是拉拔自己長大的地方,也是父母竭盡心血為女兒打造的避風港:在她年幼的時候保護她不受風雨侵襲、健康平安長大;在她叛逆的時候,靜靜守候等待她倦鳥歸巢;在她成熟了以後,翻新量身打造,……。如此珍貴的禮物,方念薰承諾自己,會為父母珍視善用、妥善保管。此刻,方念薰已經走到公寓樓下的鐵門前,住在隔壁棟一樓的鄰長正好站在門口抽煙。鄰長對她微笑打招呼,說:「返來呀喔?」方念薰也回以友善的招呼。爬上老公寓的三樓,她確實完成返家的鄭重儀式:依序轉開兩扇鐵門的門鎖,推開鐵門走進去 ,再返身仔細把門關好、鎖好、檢查好。進屋之後,方念薰先把包包跟外套放到書房的「一日衣櫃」上,這邊是個半開放式的設計空間,她在架子上掛好穿過但還不需清洗的衣物。然後走到浴室洗手洗臉,才從包包拿出手機傳訊息江士泓:「我到家囉。」方念薰再回到客廳,客廳有個小小的佛堂,這裡是方念薰每天做早課、晚課的地方。方念薰的父母是虔誠的佛教徒,就連他們給女兒的命名,也帶有佛法的意涵,名字是母親取自佛經裡面的兩段經文:「念念智周於法界」―《禮佛大懺悔文》「爐香乍爇,法界蒙熏」―《爐香讚》爸爸媽媽搬到新家之後,方念薰接續老公寓裡面早晚規律課誦的功課,她不管工作多忙多累,每日課誦都不能間斷。有的人在知道方念薰的信仰跟每日早晚的功課之後,會感到些許的意外,認為這跟她帶點叛逆的外表有點違和。不過熟識方念薰的人都知道,是因為信仰她才有辦法理清思緒跟想要前進的方向,也才能在執行的過程中保持平靜專注,用心中的漏斗系統去篩選外界的種種訊息,過濾出自己的邏輯跟步驟。就像戴上Blinker眼罩的賽馬,擋住奔跑過程中揚起的塵土砂石,同時阻絕來自後方、側方、周遭狂舞的干擾。晚課結束之後,方念薰洗過澡坐到電腦桌前,本來她只是想要隨意上網逛逛,突然想起今天晚餐時跟江士泓聊天的話題,腦海中有關印尼國家獨立的過程有點模糊了,她重新整理了一次:印尼被荷蘭殖民超過三百年(荷屬東印度時期,Dutch East Indies, 1602-1942):十六世紀歐洲國家紛紛積極向海外拓展殖民地,1602年荷屬東印度公司(Dutch United East Indies Company, VOC)成立,1619年佔領爪哇島上的雅加達。1799年荷屬東印度公司破產,1816年荷蘭政府繼續接管統治殖民地。二戰期間荷蘭將殖民地控制權移轉給日本軍隊: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荷蘭無力顧及海外屬地,1942年日本進攻荷屬東印度,日軍佔領下,廢除了荷蘭殖民體制,並允諾將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讓印尼獨立,印尼民族主義日益興起。印尼國內要求獨立的呼聲:1945年8月日本宣布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本來投降的消息被日本封鎖,沒有傳到印尼。一位印尼政治人物Sutan Syahrir偷聽被禁止的國外廣播電台,日本戰敗的消息才不脛而走。日本戰敗不久,1945年8月17日印尼獨立準備委員會主席蘇卡諾(Soekarno)跟哈達(Mohammad Hatta )發表「印度尼西亞獨立宣言」(Proklamasi Kemerdekaan Indonesia)。 蘇卡諾的獨立宣言手稿,取自壹讀:https://read01.com/0edKGyN.html#.YQFTeo4zZPY二戰後荷蘭仍企圖繼續殖民印尼:荷蘭於1947年7月和1948年12月兩度派遣大軍攻打印尼,與獨立軍發生長達四年的戰鬥,估計有10萬印尼人死亡。 荷蘭軍隊在印尼作戰。取自每日頭條:https://kknews.cc/world/en2lpor.html印尼獨立:直至1949年11月,在美國和聯合國的斡旋下,荷蘭與印尼在海牙談判簽了《海牙圓桌會議總則》、《移交主權憲章》、《財政經濟協定》、《荷蘭―印尼軍事協定》和《印尼聯邦共和國憲法》等文件,統稱《圓桌會議協定》。[1]1949年12月27日荷蘭才承認印尼獨立。1950年9月,印尼正式加入聯合國。接著,方念薰在瀏覽器打下:「Singkawang山口洋」。電腦跳出一整排搜尋結果,她邊查閱邊整理了起來:山口洋的開發,與華人,尤其是客家人的移居遷徙息息相關。山口洋市在荷蘭統治時期,屬婆羅洲西部的三發(Sambas)伊斯蘭蘇丹王朝的小鄉區,當時的蘇丹王為了開採加里曼丹島上打拉鹿(鹿邑,Monderado)山區的黃金礦產,所以從1750年至1830年間招攬礦工。當時來自中國廣東的客家人紛紛湧入,形成客家人的淘金採礦聚落,並以廣東省揭揚縣西北部的河婆鎮客家人為主。客家人移居之後,不斷與加里曼丹島的原住民達雅族人、荷蘭殖民者、馬來族人接觸互動,還發展成一套音韻跟語彙特殊的山口洋客家話。方念薰心想:「原來~廣東客家人從1750年就被當地的蘇丹招募過去開採金礦,然後漸漸在當地落地生根!」 圖片取自姜朝鳳宗族:https://nicecasio.pixnet.net/blog/post/461021321依山傍海的聚落形成方念薰接著看到一則山口洋名字由來的有趣報導,據說,最早是因為客家人礦工在遇到病痛的時後,會去藤蔓密林中採取『山枸黃樹』提煉枸黃油,所以就把客家人的聚落諧音稱為『山口羊』,山羊的「羊」。加上當地的地理形勢是背山面洋,像個聚寶盆,故稱『山口洋』,海洋的「洋」。之後逐漸形成印尼話Singkawang![2]山口洋地區雖然地處偏遠,但依山傍海的地理位置,使其躍升為重要的聚落,山口洋是當時礦工前往打拉鹿山區的轉運站,客家人從加里曼丹西部河岸登陸後,先到山口洋小住,再到距離山口洋西南方約40公里的打拉鹿山區工作。這裡也是礦工休憩、金砂交易的據點。[3]演變成為華人商埠不過,由於當地的蘇丹王下令禁止華人自行進口日常必需品,凡華人所需用的一切物品,特別是大米、鹽、鴉片和鐵,皆須向蘇丹購買。為了滿足礦區對糧食的需求,客籍華人聚落開始在礦區周邊的山口洋一帶沿海荒地開拓農墾,種植稻穀、蔬菜,和養殖豬隻。1854年礦源枯竭,華人採金事業宣告衰退,礦工便遷居山口洋地區從事椰子、胡椒、甘蜜和橡膠等經濟作物的種植。客家人逐漸把靠山面海的山口洋當成第二家鄉,耕田養豬種菜,再慢慢賣雜貨經商。山口洋發展成為西部婆羅洲的第二大商埠,1930年時,山口洋華族約37,872人,比首府坤甸26,425的華族人口還多。[4] 圖片取自https://www.tripadvisor.com.tw/Tourism-g1598852-Singkawang_West_Kalimantan_Kalimantan-Vacations.html正當方念薰沈陷在漫漫網路世界裡,手機突然響了起來,是江士泓打過來的。「妳還沒有要睡覺嗎?已經一點多了耶。」江士泓問。「疑,這麼晚了嗎?我沒有注意到時間……,剛剛在查印尼跟山口洋的資料。」方念薰這時才感覺到自己的脖子僵硬,背脊陣陣痠麻。江士泓相當訝異,說:「也太誇張了吧,回家了還繼續查……」方念薰邊伸懶腰,邊擇要分享了一些資訊。江士泓內心吃驚,裡面有很多訊息就連李美華、還有他自己也都沒有談論過。他不置可否的說:「網路上真真假假,可能都還有待查證吧……?」「嗯,我知道呀。」方念薰說:「我之後會再繼續查。今天也累了。」「啊!對了,我還有找到很厲害的紀錄片 耶,你想不想……」聽到方念薰的開關又要打開的樣子,江士泓趕緊說:「我也累了,趕快先休息吧!」「喔,好,那晚安囉,掰掰~」[1] 「印尼――荷蘭圓桌會議協定簽訂」,盤龍歷史網,http://www.panlonglishi.com/todayhistory/lishi55799.shtml[2] 李東明,「山口洋異鄉變故鄉」,台灣光華雜誌,2019年7月。https://www.taiwan-panorama.com/Articles/Details?Guid=614ff77d-2c82-403b-9518-1c80645cd093[3] 李東明,「山口洋異鄉變故鄉」,台灣光華雜誌,2019年7月。https://www.taiwan-panorama.com/Articles/Details?Guid=614ff77d-2c82-403b-9518-1c80645cd093[4] 曹淑瑤,「印尼華文教育的發展與再興:以西加曼丹山口洋為例」。「那位越界的客人」導覽頁:https://gemsinstories.com/novel/3022/那位越界的客人:二 我們是超過台灣人認知的外來客 2 搜尋的習慣點看上一篇 👉 那位越界的客人:二 我們是超過台灣人認知的外來客 1 也許會出乎意料點看下一篇 👉 那位越界的客人:二 我們是超過台灣人認知的外來客 3 步步逼近核心光目作品(個人系列): 那位越界的客人 錄爸媽Podcast的難忘事 防疫•發便當 (👈 可直接點選進入導覽頁)光目作品(合輯系列): 渡 ‧ 彼岸 「寄語」系列~長期開放投稿 Podcast節目 (👈 可直接點選進入導覽頁) 相關 印尼客家人印尼歷史山口洋簡介山口洋華人爐香讚禮佛大懺悔文違章建築 0 comment 2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LINEEmail 光目林祈昱,筆名光目,取自《地藏經》。誓願於百千萬億劫中,救護一切罪苦之事,祈願光目母者,為解脫菩薩是。 學經歷: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博士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碩士畢、博士進修中。曾任台灣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兼計畫協調人、台塑河靜鋼鐵公司助理管理師。現為覺世代文化有限公司創辦人兼執行長。Leave a Comment Cancel ReplySave my name, email, and website in this browser for the next time I comment.* By using this form you agree with the storage and handling of your data by this web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