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早20年面對的事(17) 論手足

by Enya

大姊

屆齡退休後,體恤白天需要上班的弟弟妹妹們,晚上還要應付媽媽各種不穩定狀況,她很擔心我們身體出狀況,同時也因為大姊結婚後一直是跟公婆同住,公婆皆已過世,經歷過長輩過世前那段需要人照顧的日子,很能體會照顧長輩的辛苦。所以大姊率先提出她每週會回娘家住兩天,當她在的時候,家裡有任何狀況都由她負責,就算發生在半夜也是,我完全可以不用理會。試行下來,雖然半夢半醒間我還是會被各種聲音吵醒,有點擔心大姊無法應付,但既然事先講好全部交給大姊處理,我可以躲在被窩裡悄悄當個旁觀者,著實感覺輕鬆不少。

二姊

是唯一住在外縣市的手足,而且是遠在台南,大約每個月只能回娘家住兩天。因為距離遠,無法真正了解家裡實際狀況,就算從通訊軟體上知道爸媽每天生活的大小事,但是日常生活中太多細枝末節還是很難完全體會。尤其爸媽步入老年後,生活自理能力跟生活習性都已大幅改變,二姊理解的程度與實際情況大約有十年的落差。

另一方面,二姊的夫家是有五個兄弟的家庭,二姊夫排行老三,夫家採取讓爸爸老年住進安養院,兄弟時常去陪伴探望的照顧模式。所以與大姊相較,二姊沒有真正經歷過照顧過長輩的生活。有時候我也感覺她忘記我已成為家裡的主要照顧者這件事,還是把我當作小妹妹。我有好幾次因為家裡的事跟二姊起衝突,除了我們兩個人講話都很衝很直之外,引火線在於我認為:二姊明明平常無法幫忙,卻常常又在回到娘家的時候,對我們的生活瑣事提出意見!或許這是她表達關心的方式,但這讓主要照顧者我,覺得還要多應付一個人,憑添壓力,因此更容易起衝突。

起爭執

許多瑣事諸如:二姊習慣廚房到飯廳入口處要放腳踏墊,可以把雙腳踏乾淨,以免拖鞋底部髒汙在家裡走動會沾的到處都是。某天當我回到家,二姊已經回來,嘴裡邊念說要放腳踏墊家裡才不會髒,同時已經鋪好一塊布在地上,我只能淡淡跟二姊說:「媽媽出入需要用輪椅,在家也是用助行器走動,腳踏墊會在輪椅下捲來捲去,所以我收起來了。」

又例如,為了避免爸在客廳起身上廁所跌倒,我平常是準備一個尿壺藏在爸習慣的位置,讓他方便在客廳坐著就可以小便,不用走到廁所,坐著小便椅墊加減會被弄髒,我只好常常將椅墊擦拭清潔拿去曬太陽,但二姊回來,她說椅墊很髒有味道,也使用很久了該換新的了。

二姐返家的短短時間內,快速跟我累積起這些小摩擦,我聽了一把怒火上來,帶著許多被干涉的不滿,跟二姊說:「爸爸小便會不小心尿到椅墊,所以我現在是三塊椅墊輪流清潔拿去曬太陽,就算妳換了新的,也是妳在家的時候看到是乾淨的,等妳回去之後,過一陣子還是會變成跟現在一樣。」

我的口氣不好,二姊聽了也很生氣,她說我的態度如此強硬,給我意見也不聽,還想叫她回來同住輪流照顧,她怎麼會願意!

這話題一起頭,透漏出彼此心裡真正的感受,表面的和諧再也假裝不下去了。我說:「要妳回來是希望妳照顧爸媽就好,不是要改變家裡的習慣,而且妳是叫我換,說到最後還是派工作給我,做的都是我!」

我知道這樣講出來肯定會吵架,但是那一瞬間我也不想再忍耐,既然二姊已經感受到不悅,那就全部講出來吧!結局就是吵架,再怎麼樣暗示迂迴還是聽不懂,加上我壓力也很大,那就直接用吵架溝通吧!

直到大姊有次跟我說:「以後等到父母都不在了,或許我們姊妹就不會再如此頻繁聯繫,要珍惜手足之情,不要常常跟二姊吵架,吵久了感情越吵越淡很可惜。」所以後來我會學著忽略那些不悅,盡量不要跟二姊據理力爭。


三姊

住在我們家附近,但是她本身近年癌症纏身,加上媽媽對三姊的誤解,照顧媽媽對她的身心來說都太折磨了,我們只希望她好好照顧自己,注重飲食加強運動,配合醫師定期回診保持健康就好。

大哥

中年轉業這幾年改開計程車謀生,而且是跑夜間的,所以他的作息跟一般人完全不一樣,除了負責每週三天中午去醫院接洗腎完的媽回家之外,他自願負責雙親家用一半之多的費用,無法出很多力,他就只好出比較多的錢,另外還有一個因素:大哥的家庭出現一些只有他們局內人才能解決的問題,所以也只能希望他們好好把日子過好就好。

小哥

是最經常回家的,而且會帶小孩們一起回家,不但帶來歡樂氣氛,也讓爸媽覺得開心,對於照顧雙親的事務,我跟小哥是最密切合作聯繫的。


在我們家,因為媽媽一貫重男輕女,包括她個人的金錢資源分配都只有規劃給兒子,女兒從小就以遲早要嫁人被當成外人般對待,如果若論「權利」跟「責任」,女兒們其實是可以不用負責照顧雙親,但是姊姊們依然願意一同承擔協助。而我這個未婚的女兒,可能從來都不在我爸媽的想像裡,我的責任跟兒子差不多分量,既有照顧雙親的責任,卻好像因為是女兒又有點不同,我自己也是從小被重男輕女的觀念給穩固的植入了,我感謝哥哥們始終記得照顧雙親是他們的責任,從不會因為有我的存在,就當作理所當然。很重要的,也要感謝他們的另一半,嫂嫂們對哥哥的無條件支持,在我們家最值得讚賞的也就是成員眾多還能夠團結顧家,如同申請長照服務時評估員所說的非常難得,這形成我心中一股強大的支撐力量。

擔任家裡主要照顧跟協調的角色過程中,我認為兄弟姊妹之間有幾個觀念跟做法非常重要。

  • 每個人有自己衍伸出去的家庭難題跟處境,就算有心想要照顧雙親,也要另一半願意配合及支持,在我們家,很幸運地都有很好的嫂嫂跟姊夫們,這仰賴夫妻之間的互相尊重、體諒與溝通。
  • 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就拿大哥來說,他雖然因為工作作息顛倒還有一些個人家庭因素,自願負擔一半的費用,也常常感謝大家諒解,先把不公平的前提排除掉,是很重要的。
  • 非主要照顧者,意見不要太多,一不小心破壞了主要照顧者的平衡,成了「天邊孝子」,只出一張嘴實在令人非常生氣!
  • 主要照顧者,不該把所有責任攬在自己身上,應該把照顧的位置留給其他人。某次我看了鄧惠文醫師文章的「都是你在照顧爸媽? 留個位子給那個人吧!」(https://www.cw.com.tw/article/5094245)之後,真是點頭如搗蒜!

現在家庭趨向少子化,很少家庭跟我家類似,況且時代背景已是不可逆,這些是我提早二十年面對的事,我極少去評論別人的家庭,因為我比誰都懂「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我認為有些事,其它人「只是還沒有遇到」。

現在我的朋友們最常分享的都是關於小孩的成長瑣事,鮮少有人跟我一樣有照顧長者的經驗,但這樣的生活我已經過了十幾年,還在持續中,或許十年後同齡層朋友才會漸漸懂得我文章中的感受而有共鳴。到時候如果這些經驗依然值得借鏡,那麼我現在把家務事拿出來剖析,也就值得了!


1 comment

光目 09-19-2023 - 9:18 下午

很多人因為自認不被愛、怕被遺棄,於是用過高或過低的姿勢對待他人,不真誠卻渴望被保護,想被關注卻情緒反覆難相處。當盡心盡力付出之後,看到對方稍微改善了情況隨即恢復原狀,一再扶起又故意跌倒,甚至不領情反過頭來恩將仇報,本來的「心甘情願」很難不變成「心乾」、「情怨」。

遇到這樣的人,如果他是朋友,大可從此減少互動;但如果對方是手足、是父母呢?今天發佈Enya 「論手足」,他很少寫那麼多字,應該是既抒發又苦口婆心……

從生活經驗往上提升個高度來說吧!人的習氣很難改變,審視自己有沒有對方難相處的影子,是避免複製這種遺憾的人際關係的機會。聖嚴法師《公案一〇〇》中 「不許夜行,投明須到,夜行有兩種意思,一是還在無明煩惱的苦中作樂及黑暗中摸索,另一是見不到他人的光明面,也無法發現自己的光明面。

要脫離這種煩惱的心境和黑暗的行為,是把心中的光明發揮到極致然後一直走下去,不能得少為足、中途變卦,不靠玩弄小聰明獲得小滿足;而是該怎麼做就怎麼做,不盼望得到什麼或擔心失去什麼,在持續做的過程中放下自己的厭惡心、憂慮心、攀緣心、分別心。一個有決心和毅力把好事做到底的人,不論事業與財富如何,人格污點必定會愈來愈少的。

Reply

Leave a Comment

* By using this form you agree with the storage and handling of your data by this website.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 未經授權,禁止複製、轉載、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