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者尋寶之路寄語族群文化關係世界動物日(World Animal Day)-10月4日 by 光目 10-10-2023 written by 光目 10-10-2023 507置頂圖片來源:https://www.worldanimalday.org.uk/點看相關文章👉寄語:Human Rights Day 國際人權日、寄語:談International Women’s Day-國際女性日、寄語:Pride Month 同志驕傲月根據World Animal Day官方網站說明,世界動物日的想法最早是由德國雜誌《Mensch und Hund》 (《人與狗》)的作家兼出版人Heinrich Zimmermann(1887-1942)提出的,希望藉此喚起世人關注瀕危生物。1925 年 3 月 24 日,他組織了首屆世界動物日慶祝活動,當時有超過 5,000 人參加。1931 年 5 月的大會上,義大利佛羅倫斯的世界動物保護組織提議將每年的10月4日制訂為「世界動物日」(World Animal Day),如今已有 90 多名大使在全球 70 多個國家幫助提高人們關懷動物的意識。資料來源:https://www.worldanimalday.org.uk/wp-content/uploads/2023/08/Origin-of-World-Animal-Day-update-2020-12.pdf一、為什麼是 10月4日?10月4日是12世紀義大利天主教傳教士聖方濟各(Francesco d’Assisi,1182年7月5日-1226年10月3日)的主保瞻禮日(Feast day)。這座中古世紀的小山城阿西西(Assisi)是聖方濟各的出生地,文化景觀、宗教建築、社會團體的構成及組織方式也因宗教而興盛。方濟各是第一位捨棄拉丁文而用義大利文寫作的作家,也是守護動物、自然環境、教會、人類的聖人。20歲時他參加戰爭被俘虜,24歲時又參加南義戰爭,但中途得病在夢中聽見天主的聲音說:「要服事主,不要服事人」。1208年他在 St. Damiano 教堂禱告,聽到十字架發出聲音說:「方濟,去修理我的殿!」從此,方濟各把家中的財物拿去變換建材,開始默默地一個人整修教堂。方濟各的舉措讓他父親極為震怒,在所有鄉親面前,方濟各退回父親所給予的所有財富,包括身上的衣服,表示從此將徹底把生命奉獻給上帝。從此方濟各與幾位教友一起生活在洞穴裡過著清貧的生活,並且開始傳教,造就流傳甚廣的聖方濟各修道會又稱為「小兄弟會Order of Friars Minor」。1224年方濟各退到附近的La Verna山上禁食四十天,三次翻開聖經都落在基督受難的章節;九月十四日清晨禱告的時候,他看見從天降下一個異象,六翅天使Seraph.被釘在十字架上,兩個翅膀高舉,兩個翅膀遮體,向方濟各溫柔的微笑,在異象消失後,卻在他的身上奇妙的留下了聖五傷Stigmata,正與基督被釘和槍紮的部位一樣,被稱做「聖方濟五傷(Stigmata of St. Francis of Assisi)」。方濟各的相關文章:https://slmedia.org/ch/blog/st-francis-of-assisihttps://www.artisan.com.tw/blog/blog_article.aspx?article=154https://www.sfac.edu.hk/site/view?name=%E6%96%B9%E6%BF%9F%E5%90%84%E7%9A%84%E7%94%9F%E5%B9%B3聖方濟有慷慨與熱切的心,曾說:「神貧是通天的大路,是謙遜的保姆,是成聖的基礎。」他稱呼太陽、風、火為兄弟,稱呼月亮、星辰、水為自己的姐妹,稱大地為母親,用心靈的眼睛看到它們的光明、美麗和滋養力。故此,後世奉他為現代的生態環保聖人。聖方濟認為萬物都是人類的兄弟姐妹,連覓食的小鳥、凍僵的蜜蜂、飢餓的野狼…都愛護,《小花》(Fioretti)一書中搜集了在聖方濟各死後的多種傳聞及民間故事,關於方濟對於大自然的關懷最有名的故事是他和鳥的故事,一天聖方濟和他的伴侶們在旅途上看到了路的兩邊的樹上有很多鳥,他告訴他同伴們說「你們等我,我要去對我的鳥姊妹傳教。」鳥在他傳教的時候圍繞著他,被他的聲音吸引,一隻都沒有飛走。所以很多他的聖像中,都有鳥的圖案。 二、動物應有的權利早在1965年,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rld Organization for Animal Health)便揭示了動物的「五大自由」,獲得廣泛認可。包括免於饑渴、免於恐懼及受苦、免於心理壓力及身體不適、免於疼痛及傷病、表現自然行為之自由: https://www.woah.org/en/what-we-do/animal-health-and-welfare/animal-welfare/免於饑渴的自由:充足且清潔的飲水以及足夠維持健康的食物,過度餵食也是不當。免於恐懼及受苦的自由:避免動物處於不安與緊張的情緒中且避免造成精神上的壓迫。免於心理壓力及身體不適的自由:提供適宜的庇護空間,以及安全、舒適的休息場所。免於疼痛及傷病的自由:提供疾病預防、適時診斷與適當醫療。表現自然行為之自由:表現動物本身自然行為的自由 2000 年的<動物福利普世宣言>(The Universal Declaration on Animal Welfare, UDAW ),強調「動物是活生生、有知覺的生命,因此,人類應報之以關心與尊重」,「人類與其他物種和生命型態共享地球,且共生於相互依存的生態系」。然而,人們為了以低成本快速且大量的生產肉品,將雞鴨鵝豬牛羊等密集飼養在狹小的空間裡,剝奪牠們自由活動的權利。動物的生活空間狹促無比,只要有一隻動物生病就可能感染群體,人們為了不讓經濟利益受損,便將大量各種的抗生素餵注動物身上。此外,自然環境人類大量被破壞,動物棲息地被摧毀,出現草食動物被餵食動物性飼料、水禽無水可棲的怪異現象。當病菌抗藥性不斷提昇,維護人類健康的防線也就逐漸潰敗。二十一世紀後才冒出來的新興人畜共通傳染病有越來越多的趨勢,造成大流行的傳染病如SARS、H5N1 禽流感、A 型H1N1 新型流感、COVID-19等,都是跨物種、跨國際的致命威脅,這是自然界對人類提出的莫大的警訊。三、結語我並不想用說教或血腥的方式來談World Animal Day,也不想搬出法條、舉出目前國內外有多少響應的活動,來論證保護動物的重要性,甚至這篇文章我也不打算宣傳,因為尊重生命並不是道德的呼籲,而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覺醒作為。2023年10月看到新聞,來自加拿大、美國、南非等多國的生物學家,在南非國家公園測試19種野生熱帶草原哺乳類動物,生物學家在動物棲息的水潭邊播放錄音,包括獅子的吼叫聲、狗吠聲、狩獵聲、人類對話聲,結果顯示,在相同分貝播放下,幾乎所有生物對人類對話聲音的恐懼最強烈。95%的動物遇到人類逃跑的速度是遇上獅子的2倍。人類作為「超級掠食者」,帶給動物恐懼遠超被視為草原掠食者的獅子、獵豹。 人們總是把動物跟人類劃分成不同種類,還列出高低等級;殊不知眾生與我無二無別,萬物生靈息息相關,尊重愛護動物,就是正視善待自己。當別的生命討厭、恐懼、抵抗被靠近的時候,代表自己可能散發出惡意,但人類卻洋洋得意認為自己威風八面。殊不知動植物間物種多樣性交織而成的自然生態系統越豐富,越能抵擋干擾破壞,有助於保護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存和福祉,包括人類。讚頌各種生命形式的動物以及人類與動物界之間的友好關係,感謝動物在我們生命中扮演了各種不同的角色,珍惜並且欣賞他們到來!這些陪伴、支持及幫助我們的同伴動物,帶給我們生命中驚奇的感受,豐富了我們的生命,我們怎能不對此真誠感激?點看相關文章👉寄語:Human Rights Day 國際人權日、寄語:談International Women’s Day-國際女性日、寄語:Pride Month 同志驕傲月「寄語」系列~長期開放投稿:https://gemsinstories.com/itinerary/6835/覺世代 ‧ Gems in stories 首頁:https://gemsinstories.com/光目作品(個人系列): 那位越界的客人 錄爸媽Podcast的難忘事 防疫•發便當 (👈 可直接點選進入導覽頁)光目作品(合輯系列): 渡 ‧ 彼岸 「寄語」系列~長期開放投稿 Podcast節目 (👈 可直接點選進入導覽頁)相關 10月4日Francesco d'AssisiHeinrich ZimmermannStigmataWorld Animal Day世界動物日聖五傷聖方濟各鳥 1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LINEEmail 光目林祈昱,筆名光目,取自《地藏經》。誓願於百千萬億劫中,救護一切罪苦之事,祈願光目母者,為解脫菩薩是。 學經歷: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博士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碩士畢、博士進修中。曾任台灣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兼計畫協調人、台塑河靜鋼鐵公司助理管理師。現為覺世代文化有限公司創辦人兼執行長。1 comment 光目 10-16-2023 - 1:56 下午“The most dangerous worldview is the worldview of those who have not viewed the world.” 「最危險的世界觀就是沒看過世界的人的世界觀。」 ― Edward O. Wilson, Half-Earth: Our Planet’s Fight for Life. Reply Leave a Comment Cancel ReplySave my name, email, and website in this browser for the next time I comment.* By using this form you agree with the storage and handling of your data by this web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