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議題思考我還是我短篇合集親人家庭相處我還是我 (10) 毫無隱瞞 by Monica 03-31-2022 written by Monica 03-31-2022 775「我還是我」導覽頁:https://gemsinstories.com/short-story/3503/要能治癒,首先必須毫無隱瞞忌妒、羨慕、憤怒、不屑等種種情緒的宣洩在心理醫生面前,我很誠實地把內心深處對於生小孩的想法與忌妒、羨慕、憤怒、不屑等等情緒,以及這幾年所做的努力,一股腦地邊哭邊傾吐。接著,換先生坦承他的想法。他說得眼眶泛淚、聲音顫抖。這是我第一次認真聽他說關於生小孩的想法。其實他跟我說過不下百次,只是我充耳不聞,更無心細究其意。是醫生叫我從這一刻起打開耳朵,認真聽先生說話。在醫生的輔助下,我認真聽,聽得震驚、聽得全身打冷顫,當他說「喜歡並不一定要擁有,這是兩回事。」這句我從來都覺得是屁的話,在那一刻我才聽懂他的意思。那是多理智與成熟的心理狀態才能說出的話!!那是理解到生小孩是兩個人的事,而不只是滿足自己想望的事!!那是多尊重女性才能說出的話!!自私與執念反觀自己,我從來只看到我自己,根本不理會先生的感受。我想著因你喜歡小孩,所以我要生小孩。別人可以我為什麼不行?到底為何而戰?為誰而戰?對於生小孩、對於人工生殖,或許內心深處還是期待成功的,只是這個期待到底是出自於愛小孩?還是好勝心?這時我才發現自己對生小孩的觀念完全是錯誤的。這幾年來我就像孤獨的舞者,佇立在偌大的舞台,四周漆黑,聚光燈直射燒得灼熱,一個人赤裸執著、瘋狂亂舞,痛苦地持續著。然而,痛苦的不只我一人,我的執念折磨著我的先生,他不忍也不願意我這樣,只是我從不聽他的。潛心反思我之所以不願意聽他的,自己的內心與行為之所以產生扞格,說穿了就是缺乏穩定與成熟的心智。向來自許是新時代女性,但其實沒有真正跳脫用年齡、婚姻、生育來界定一個女性的僵化思想。內心深處仍受到女性被賦予傳宗接代責任的綑綁,甚至將生育與婚姻緊緊相繫。事實上,這就是我執意從事人工生殖,一直隱晦不言明的第三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先生喜歡小孩所以我要生小孩、第二個原因是輸人不輸陣的心態,別人生得出來我為什麼生不出來?)「將生育與婚姻相繫」是甚麼心態?直白的說,就是擔心因為沒有生育後代可能會受夫家抱怨,最不安的就是擔心沒有生育會成為先生外遇的藉口。我要聲明,外遇這件事從來沒有發生,但是我自己腦中會有許多假想,想像萬一有一天先生外遇了,抱了一個小孩回來,理由是:誰叫你生不出來!那麼我是不是會自知理虧而啞口無言!?寫到這裡,正在閱讀的你,是不是覺得我很荒謬?是不是可以從我的文字裡找到許多可以跟我爭辯的論點,例如:會外遇就是會外遇!那麼多有婚有生的人也在外遇,生與不生與外遇沒有絕對關係!身體是自己的,生不生自己可以決定!什麼叫理虧,又何來的啞口無言!?沒錯,婚姻、感情的本質的是純粹的,不應該有附加條件。但那些不成理由、毫無邏輯、缺乏自信的想法,真實存在而且隱藏在內心最幽暗的角落,惴惴不安。該適時停止了諮商完,醫生建議停止進行人工生殖。再執著下去,我的個性會更扭曲,兩人的夫妻關係會破裂,最後賠上婚姻。如果走上這一途,就已經不是生育應該帶來的美好了。👉點看上一篇:我還是我(9) 誰來拉我一把👉點看下一篇:我還是我 (11) 重於泰山的愛「我還是我」導覽頁:https://gemsinstories.com/short-story/3503/「五感練習曲」導覽頁:https://gemsinstories.com/topic/aesthetics/4971/覺世代‧Gems in stories 首頁:https://gemsinstories.com/相關 人工生殖女性主義婚姻關係心理醫生試管嬰兒身體自主權 3 comments 2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LINEEmail Monica天生剛硬無趣,後天致力於開啟感官感受生活與生命中每個細節,帶點主觀偏執地追求心靈上的妥適感。學歷: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現職:覺世代文化有限公司藝術總監。3 comments Enya 04-01-2022 - 12:34 下午很喜歡這個系列,很清楚的自省過程,非常不簡單,還好一切都漸漸趨於明朗,才不致於淪為八點檔劇情(這是玩笑話形容啦) Reply Monica 04-03-2022 - 2:07 下午謝謝你喜歡!在那段漫長的日子裡,確實有很多戲劇性的事件,還好心裡有條韁繩拉著自己不至於有太脫序的行為。但我不知道我怎麼會知道要求救、尋求正確的幫助,或許是上天憐憫吧!寫出來,是希望提供內心正在受折磨的人一點線索,不要逞強、不要逃避,要勇敢的舉手說:我不行了,請幫助我。 Reply 光目 03-31-2022 - 12:20 下午近兩個月前我端詳一篇稿子,裡面有句話讓我很介意,以為自己誤會了作者的本意,有點懷疑的詢問:「這句是什麼意思?」他說,就是字面上的意思。我問能不能再解釋清楚一點,因為有點跳躍。他用口頭解釋了,我從懷疑變成難以置信,這竟然是他內心深處的憂慮? 過了幾天,作者修改稿子,把口語落為文字。看到螢幕上清晰顯示這麼隱蔽而焦灼的顧忌,我突然感到很抱歉。☹️ 似乎察覺我的為難,作者反而說:謝謝你提醒我寫清楚一些,其實一說這種想法的時候就會引起其它女性的共鳴,所以更覺得應該要寫清楚,讓需要的人也知道…… 知道什麼?知道「喜歡」 與「愛」都是情感,但每個人的認定卻有所差異;還知道人會想要依戀、佔有,或者離開,卻難具體言明哪些是感情變化的觸媒。 堅持「完美」的家庭結構,反倒讓人變得多疑、缺乏安全感,捕風捉影地猜測對方的意圖。 感情浮現危機,靠溝通與傾聽,開啟自己的心結。 Reply Leave a Comment Cancel ReplySave my name, email, and website in this browser for the next time I comment.* By using this form you agree with the storage and handling of your data by this web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