躍然紙上的音符與溫度—張綺舫「提琴密碼」譜出生活奏鳴曲

by 光目
  • 置頂圖畫:張綺舫個展主舞台畫作〈提琴密碼〉162*101    水彩。👉一大片層次豐富變化的粉紅、靛紫,是經過創作者心靈處理的造景,內心抓取六把現實世界提琴的形狀、色彩,在圖面創造出質地透明、無所不在的符號內容,室內及室外場景經由玻璃鏡面的反射,讓提琴、城市、大樓、花卉呈現空間跟光影的上下左右重疊交錯,表達靈感謬思正在洋溢,畫面充滿愉悅的繽紛迷幻性。

2022年10月初,走進郭木生文教基金會美術中心,展覽館內正以流暢的動線展示六十二幅圖畫,畫與畫之間的主題井然有序,而每一幅畫都有各自獨特的落英繽紛,這是張綺舫的第一場創作個展。很難想像,這麼多幅水彩及油畫作品、全台各地的得獎殊榮、以及擔任繪畫評審的經歷,是她兩年半內迸發的創作能量。嚴格來說,「兩年半」是綺舫以全職牙醫師的身份,重新「回歸」畫畫的時段;其實她對於畫畫的濃厚興趣,是從小就開始的。

作品〈序曲〉(119*79全開)重現阿嫲支持自己繪畫的場景:畫面分隔出不同空間布局,人行道、樹木、天空,前後疊影空間像是一次穿越,返回童年的記憶,尋回最初的創作熱情。觀者的眼光從後方消融的背景,漸漸停留在前方主體的路面上,倒影、樹枝、落葉,還有一隻紙船漂浮在微微晃動的水面,水窪裡隱約映出的提琴,隱喻阿嫲啟發出的人生夢想。創作者把一幕過往客觀存在的具像,安放在當下一個主觀的祥和回憶裡,水面承載隨時間與心境變化的實相與印象,在平凡的街道,用漣漪勾起無邊想像。

〈序曲〉水彩 119*79全開

看綺舫的畫作,彷彿走入她至今為止的人生隧道。郭繼生《藝術史與藝術批評》:「藝術的目的不外拓展人生的視境,經由作品對人生各種經驗的探討,我們會進而對人生更為透徹的觀照,也進而豐富了人生。」畫家對於人物特徵跟動作的捕捉特別敏銳,乃根植於自小畫四格漫畫的訓練,重拾畫筆以後,自然而然地以身邊人物為創作素材:同為牙醫師的父親、丈夫,兒子、女兒……,以寫生為基礎,用具像的手法表現直觀的感受,反應出自身對周遭環境、人事物的親密關注,流暢紀錄生活腳步。每位珍視的家人都在筆下有聲有色,洋溢強烈的生命力,充滿畫家的情感寄託。


創作時的思想變動,慢慢延伸出畫家的創作探索,從一幅具像的寫實描繪,到把多個影像組合成畫面上的嶄新語言。〈泰雅勇士〉(119*79全開) 背景為泰雅族的發源地「瑞岩部落」,如同聖石傳說的天空之城。掠過右上方天際的是神話中的占卜鳥「希利克鳥」,負責向泰雅族人傳達天神的旨意。畫家把不同地點、角度的影像交叉拼湊重組,敘述出更豐富的內容,並著重色彩之間的和諧,創作自述:「肖像畫是一種挑戰,尤其亞洲人的肌膚色澤,要敢於用『髒色』才能顯得逼真。」這幅畫呈現的視覺美感,也讓綺舫獲得2021年Makapah美術獎優選。

油畫〈我沒有外婆〉(119*79全開) ,背景的高樓、山峰、湖水、斑馬線上穿梭的人群,同樣有剪輯不同地點、不同距離,組合多種分割畫面的蒙太奇效果,並運用油畫顏料中的透明色讓人產生空間轉化、素材之間協調契合的感覺。主畫面是婦人懷抱著嬰兒,畫作名稱卻是「沒有外婆」,不禁讓人浮想聯翩:是畫家幻想未曾謀面的外婆抱著自己?或是感念母親用疼惜女兒的心情雙倍寵溺孫子?饒富意味的,是湛藍水面飄浮著「紙船」——在前述回憶阿嫲的〈序曲〉畫作中出現過:畫家巧妙用紙船連貫兩幅畫作、象徵兩個祖孫情,讓人感受到親情的寸草春暉,情深似海——多美好,已見過、未見過,都是圓滿。

左圖〈泰雅勇士〉119*79全開,水彩。(2021年Makapah美術獎優選。)
右圖〈我沒有外婆〉119*79全開,油畫。


站在〈痕跡〉(119*79全開)的畫作旁邊,乍看是肉眼可見的實際海岸景象,但因為視角構圖的挑選,有著抽象的轉譯訊息:用鵝卵石鋪滿大面積的畫面比例,圖層多次堆疊,畫面中央的光感襯托主體,探索光影明暗的位移色面,沒有特別強調空間的深遠感,而是介於立體跟平面之間的虛實並置,並以動感細膩的筆觸引導水流流勢,象徵時間流動中厚重的石質逐漸磨礪成圓潤質地,散發悠然細緻的光輝

〈痕跡〉119*79全開 2021金車繪畫獎優選

綺舫解釋:「畫畫像是一種修行,我喜歡一筆一畫的雕琢下去。」這其實是她的第一副油畫,第一次畫就挑戰全開,且第一幅油畫就得到2021金車繪畫獎優選。刻畫海岸邊一顆又一顆七彩石頭的過程是枯燥乏味的,但正如同創作自述:「波翻浪湧的大海,浪沫在空氣中飛揚散去,退卻的浪潮在岩石中夾雜著砂礫,即使是柔軟的迴旋,也在堅硬的石頭上留下了婉轉的痕跡。」的確,一筆一畫方能琢磨出內斂而沉靜的光芒。


創作個展的主題是「提琴密碼」,創作自述:「畫畫是我的夢想,提琴是我的幻想,把幻想畫進夢想,是我的理想。」多幅畫作裡都可以看到提琴的形象,它或為主角、或為密碼,在每幅畫裡不違和的存在著。綺舫運用構圖的變化,區分出畫面的主題,而提琴的大小跟輪廓線,像是不斷建構拼湊的個人符號,透過清澈的水彩,豐富畫面中可供辨讀的資訊,建立新的觀看角度,營造景中有境的層次。提琴密碼既表現出視覺美感,提供與觀者互動的趣味,也富涵 John Berger《觀看的方式》的藝術欣賞概念:繪畫原作是沉默而靜止的,但「訊息」從來不是如此。「寫實畫」呈現的影像是那麼逼真,讓觀看者以為前景中的物件近在眼前,這種伸手可及的感覺帶有某種親密性,像是嵌在牆壁裡的保險箱,裡面存放著世界的影像,買下一幅寫實畫,也買下了它所再現的物品模樣。另一方面,「藝術畫」則從追求真實觸感,轉向曖昧與朦朧,盡可能讓筆下的人物失去實質感,讓他們彼此穿透、相互疊合,蔑視重力作用,讓他們看的見卻摸不著,有光芒卻沒有明確的形體,無法淪為實體性的物件,刺激觀者的想像力,感受到新經驗的悸動。 據此,讓我們欣賞幾幅綺舫的提琴密碼:

〈製琴師的桌子〉(119*79全開):對角線的光源聚焦在畫面中間,強調光束力度下耀眼奪目的提琴,細膩描繪提琴的線條弧度、材質質感、琴弦鬆緊的張力。畫面在明暗對比、色彩差異、漸進的筆觸之下,引發對於「不在場人物」(製琴師)聚精會神工作時的無限遐想。

〈製琴師的桌子〉119*79全開    水彩   2022南投玉山美術獎佳作


〈光陰 光影〉(119*79全開):光影在婆娑的九份街景中反射、成像、留下殘影,時光變遷的歷史感在迷離恍惚的畫面裡浮現。一個背著提琴的朦朧背影隱沒在人群,來來往往的行人剪影,傳出若有似無的交談聲、腳步聲、相互經過時衣角的摩擦聲,暗喻對光陰無常變化的輕嘆。

〈光陰 光影〉119*79全開  水彩  2021第九屆台灣美術獎佳作


〈一個人的夜晚一盞一盞的點亮所有街道〉(53*35):運用紫色、黃色的對比色彩,把夜晚的大馬路溫暖成金黃,延伸車輛行駛的動線;用暖色塗抹天際,拉出高遠的天空與雲彩。模糊不清的高樓大廈、遠山,烘托整體情境氣氛。若觀者好奇察看灰濛濛的大樓旁邊被模糊化的是什麼物體?會赫見提琴隱約的造型。

〈一個人的夜晚一盞一盞的點亮所有街道〉53*35  水彩


系列作品可以看出一位創作者用不同角度,對於內心某組符號作出的各種體察跟表現型式〈華麗的前奏〉、〈華麗的交響曲〉、〈微醺節奏〉、〈華麗的變奏曲〉、〈華麗的休止符〉,是用綺舫以提琴為主題進行物我連結,產生視角與心境交互作用下的盡情詮釋。畫家把完整的物件切割成小的局部作為構圖,提琴、花卉使用不同輕重明暗的色彩呼應,紋理跟邊緣線細膩生動。運用水彩水份自由流淌的特質,配合乾濕變化改變落筆的節奏,以筆觸加疊色彩,畫紙局部濕染,趁著水份未乾,混疊色彩交融滲透,大膽濺灑,製造暈染效果,乾透時,畫面就沉澱出充滿變化的水痕,出現迷離氤氳。這一系列圖畫體現出畫家對於媒材跟對象的細微觀察,作品也都入選了2022年新北市美展。

左上:〈華麗的前奏〉  26*19      水彩  2022新北市美展入選
右上:〈華麗的交響曲〉38*26    水彩   2022新北市美展入選
右中:〈微醺節奏〉38*26    水彩  2022新北市美展入選
左下:〈華麗的變奏曲〉52*38    水彩   2022新北市美展入選
右下:〈華麗的休止符〉26*19    2022新北市美展入選


張綺舫「提琴密碼」個展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從每一幅畫作裡都能感受到畫家一以貫之的創作態度,正如創作自述表明:

「為了成就牙醫師的志向,我放下畫筆20年。
嚮往提琴的旋律,卻五音不全並且毫無節奏感。
然而我從未放棄。
曾經必需擇一的夢想、幻想、理想、現實,如今我正在合一。」

畫家筆下的提琴形象變化莫測,寫實、想像、移情、直覺、主體、襯景,通過藝術表現跟美學元素,將不可見的內在思維跟繪畫意志轉化為視覺存在,滲透在作品中,就像自己一直跟著提琴符號共同探討人生美感的旨趣,也成為引起觀者思考的媒介。個展開幕式上,綺舫在展場的主舞台上專注拉著大提琴,四周被自己兩年半來的畫作包圍,而一路支持自己的親友跟粉絲,紛紛站在台前凝視聆聽。此時,我突然又想起了本文最先介紹的〈序曲〉一圖,感覺阿嫲在綺舫年幼心湖裡投下的石子,震出的漣漪至今都還在一圈圈擴散著。


很多人會好奇:創作一張圖畫、舉辦一場創作個展,需要多久的時間?

我認為答案是很短,也很長。當靈感一來、鍥而不捨時,似乎綻放地很快;但細看畫家不斷搜索跟聚集的主題,會感佩那已是多年的追尋與累積。相信對於有在尋找使命的人而言,人生沒有所謂的繞路;所有足跡,都是累積。正因為持續透過創作探尋自己的本心,漸漸釋放自己的藝術想像力,挑戰不同的媒材與技法,讓色彩暈染、構圖佈局、情緒張力更加淋漓盡致,透過畫面呈現出來的不僅僅是視覺,還包括躍然紙上的音符密碼,涵蓋對於外在世界的聽覺、觸覺、情緒等整體感受,和諧譜出動人的生活奏鳴曲。


1 comment

光目 10-15-2022 - 3:10 下午

覺世代很擅長幕後規劃,幫人作生命的故事盤點及編纂,是我的專長也是志業,同時也延續了我跟隱世研究員一直以來嫻熟的幕僚工作。
具名、不具名、邀稿、擬稿、諮詢,都可以;要不要在覺世代平台上架跟推廣,皆可行;設計過的內容直接用作公司文案、個人傳記、家族口述史……,通通可以——只要契約寫清楚,我們接受各種彈性、打破框架的內容合作。
但今天這篇文章就有正式具名了 寫「牙醫的彩繪世界」Gill 第一場創作個展的賞析與評介。錯過了個展的朋友,歡迎跟著文字與畫面進入當時的情境;有參與的朋友,歡迎再度重溫 #提琴密碼,帶你進入更深層的創作感動。
我始終堅信,素人真實雕琢自己的生命,就是在進行自我治理的美學工程;把這些生存美學絲絲入扣、恰到好處的傳達出來,所有珍貴的Gems in stories可盡現眼前——覺世代深信,這是最值得呈現的內容

Reply

Leave a Comment

* By using this form you agree with the storage and handling of your data by this website.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 未經授權,禁止複製、轉載、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