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彼岸:通往內在寧靜的道路

by 光目

★ 口述及照片提供:羅師傅。

我使用過很多名字,現在在傳統整復推拿館裡,就叫做羅師傅。我的過去算是學業跟事業上的人生勝利組吧?曾經在中央廣播電台的節目上談過從前的求學與事業發展(https://www.rti.org.tw/radio/programMessageView/id/103679):

可能在很多人眼中,讀台大電機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應用工程研究所,旅居國外十載,累積了美日台的工作經驗,是值得羨慕的人生?但是老實告訴你,那麼多年以來,我的痛苦一直在累積。如果你在五年前、十年前遇到我,那我完全不是現在這個樣子,更不要說好好跟你分享其中發生的故事了。

我從小就是很有優越感的人,除了很會唸書之外,體能也很好,自幼就接受傳統武術的修煉,有古典中醫經方和跟針灸的熏陶,還當過隨扈。2006年前後,我在美國任職的公司很發達,但是我的心靈卻不滿足,每天都覺得生活過得很痛苦,尤其是在人際關係方面。那個時候剛好有藏傳佛教的法王到世界各地傳法,我因緣際會聽到了,後來,漸漸去瞭解何謂「瑜伽士」,梵文Yoga音譯瑜伽,瑜伽士在梵文稱Yogi,並不只是一般人所認知的練習身心舒展、筋骨柔軟的冥想者,而是指「澈見本初心」的人,歷經種種修持,達到內心的安然自在。

藏傳佛教的開山祖師蓮花生大士,在第八世紀時將佛法從印度帶入藏族地區,強調「身」、「語」、「意」 三者的不可分割性才是生命的本來面貌,這是法教的核心要義,而我也在靈修中學習這個「合一」的任務。

2016年起,我開始到舊藏南喜馬拉雅山區、南印度、不丹,進行瑜伽傳統的修煉,包括完整前行、大師口傳和指引、閉關與密集實修、日常應用等階段。2018年4月25日貝諾法王金身舍利塔開光,我去了南印度 Mysore 附近的南卓林寺 locally known as golden temple的法會現場當志工,因為我曾經在日本的Nikon工作過三年,所以主要協助紀錄片的攝影師進行拍攝工作。

法會結束了,但是我在這個場合裡接受到更多上師的指點。2019年我去印度菩提伽耶的時候,認識了一對姊妹,其中一位就是廣播電台的主持人,於是我在2019年短暫回台灣的期間接受她的訪問,其中一集節目的內容就放在這篇文章最上面的連結。


凡是牽涉到「修」,前半段一定需要外在導師。修到一半,外在的導師就會回頭指向我們自己內心深處,本來住著一位有著完全自由空性又光明本覺的內在上師,這才是真正的靈修道路。對於「瑜伽士」來說,真正靈修道路的起點,是等我們往外追尋之後,又被指回往內,發現內在光明本就俱足的覺性的當下,這是「大圓滿」法教的真實含義。

因此,2020年我到了不丹進行閉關,那是一個藏語古稱 「門隅」 (門巴族居住區域)的地區。閉關的第一天,我從房間望出去,看到白色雪山女神,高6,800米,喜馬拉雅山脈的神山之一。

閉關期間,要很誠實面對自己的過去、現在、未來,同時看著外在和內在。這三個月內我學會了藏文,結合瑜伽士的靈修,加上本身的學經歷以及對傳統武術的知識,不斷深入環繞「整合療癒」的主題,思考回歸生命有機整體的掌握,觀照生命運行的多維度豐富內涵,在實作過程體驗出如何結合系統思維,找出針對自己身體有效復原的槓桿點 ,正式進入「整合療癒」的大門。

2020年回到台灣之後,我開始推廣回歸瑜伽核心根源的整合療癒課程。最近也開設了中英文的網路講堂,歡迎有興趣的讀者參考:


我的故事說起來相當曲折,有些細節的際遇,說出來甚至會被認為是怪力亂神。但我要表達的是,我的前半生探索過科學與宗教領域,經歷過人生的大起大落,也受到東方與西方文化的激盪,走過幾千里的高山惡水,這些見聞以及體驗算是相當豐富了。但是,看到現代社會大多數的人,普遍還是認為人的外在和內在是分離關係,我總忍不住戲稱這種認知叫做「精神分裂傾向」,這種人會遇到很多身心內外的障礙。

這個「精神分裂傾向」的現代社會,源於自幼我們就被教育體系教導成要把問題分解,把世界拆成片片斷斷去認識,這固然能夠簡化處理複雜的問題,但無形中卻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 — 全然失掉對「整體」的連屬感,也不了解如此作為會對自身所帶來的一連串後果。

從整合療癒觀點看來,痊癒的契機來自於意識的擴展和成熟,當意識「自覺到」造成局部症狀其實來自背後潛藏的系統行為與慣性模式,那麼就能夠看出要去哪裡尋找改善身體狀態的「槓桿點」(leverage points)。這是從尊重現代科學關於身體治療的結構分析出發,但又不忘回歸觀照整體合成的東方傳統。


總之,我在經歷過了那麼多跌宕起伏之後,算是找到了「通往內在寧靜的道路」,回歸到市集裡面一位看似普通的「羅師傅」。

如果對這些過程有興趣的人,可以洽詢唯一傳統整復推拿館,體驗何謂「整合療癒」,我也有教授動作和瑜伽的課程,歡迎嘗試。



  1. 光目作品(個人系列):    那位越界的客人       錄爸媽Podcast的難忘事        防疫•發便當    (👈 可直接點選進入導覽頁)
  2. 光目作品(合輯系列):  渡 ‧ 彼岸       「寄語」系列~長期開放投稿           Podcast節目         (👈 可直接點選進入導覽頁) 

1 comment

光目 07-13-2022 - 9:21 上午

介紹店家的開幕消息,脈絡還是很重要,沒頭沒腦的宣傳,不符合覺世代的風格
約莫兩週前我們介紹過這樣的文字:
「當你確定出『起始點』跟『目的』,中間就會有千千百百條道路。」
「通往目的一定需要經過修練跟證悟。若你有心在某件事情上琢磨,上天會給你一份適合的工作。」
這是有關羅光偉、羅師傅 的故事。走過台大電機系、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碩士,歷經美日台的工作經驗,在各個領域的激盪中,探查自己通往內在寧靜的道路。

Reply

Leave a Comment

* By using this form you agree with the storage and handling of your data by this website.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 未經授權,禁止複製、轉載、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