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者尋寶之路渡.彼岸職場互動萬象評論與推廣渡 ‧ 彼岸:覺世代的誕生、階段成績、挑戰與展望! by 光目 12-08-2021 written by 光目 12-08-2021 1.7K關於覺世代:https://gemsinstories.com/intro/創作者們:https://gemsinstories.com/creators/置頂照片提供:@enya本文上次更新:2024.10.31乾冷冬日,有陽光,適合作個階段性記錄。 覺世代文化有限公司(Gems in stories Ltd.),是結合網站、Podcast、社群的新媒體(New Media)。 希望透過「故事」(story)與「內容」( Intellectual property, IP ),培養社會的「多元文化素養」(Multicultural Literacy)。就創作端來講:我希望覺世代的媒體平台,可以提供素人創作者一個安心的創作環境,創作表現沒有標準答案,不需壓抑自己的內在真實,也不需要為了迎合市場口味而扭曲自己心中的表達型式。重要的是,透過經驗分享,讓每個人發現自己內在的獨特本質,進而在創作中尊重與欣賞他人身上的差異性。就平台端來講:我希望這個媒體平台要發揮社會教育的功能,傳遞多元文化素養的訊息,讓受眾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尊重、欣賞多元的創作表現型式。創作者們在這裡不是互別苗頭的競爭關係,彼此排擠曝光度。平台也不會為了爭取點閱率、按讚數,而獨厚某些比較討好市場口味的領域。換言之,創作者們能夠有充分自由創作的空間,但是每一則內容在覺世代的露出,都會經過系統化的排程、以及有文化脈絡的引文介紹。這個「理想型」需要用堅定的意志去執行。很開心地說,我居然還活著😂😂,意外吧,而且還沒打算妥協呢~Amazing! !今天就跟大家分享這段時間以來的成績、困難,以及展望吧。首先,跟大家回顧幾個重大事件跟時間點:一、覺世代籌備期(2020.11~2021.5):我在台經院、台塑公司工作期間,參與多項政府智庫的政策研擬、企業營運工作,深感台灣社會中,大眾仍然對於「文化」有所迷思。例如:多數民眾仍認為藝文是專業人士的興趣,鮮少主動踏入美術館、鮮能沉心善照寫實文學。又如,內容產業追求快速產製、經常沿用慣例,導致內容的趨同性。我尋思台灣內容的瓶頸,還應該嘗試其它作法。於是,2020年11月我從台灣經濟研究院的專任副研究員轉為兼任副研究員,並卸下計畫協調人的行政職務,2021年3月正式從台經院離職。二、正式成立法人(2021.5.12):2021年5月12日覺世代文化有限公司成立。我從籌備、規劃到正式成立,可說是親力親為呀!包括新創企業的設立程序以及相關規章制度,都自己走過一趟了。「覺世代·Gems in stories」的宗旨是以共創方式呈現素人創作者們的生命故事,以圖畫、文字、聲音等多種型式,將內容傳遞給社會大眾。期能透過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故事,反思社會現象、提升審美意識,培養台灣民眾「願意理解、尊重多元」的文化意識。三、覺世代Podcast上架(2021.6.10至今): Podcast節目名稱「覺世代·Gems in stories」,分成三個系列:「跟教育家爸媽對談」、「阿公說床邊故事」、「創作者現聲」。已於Spotify、Apple Podcast、Google Podcast、KKBOX Podcast、SoundOn…等國內外平台上架,並仍在持續擴大製作中。Spotify: https://open.spotify.com/show/46U54w47mJ2qoOcChfsK2FApple Podcast: https://podcasts.apple.com/podcast/1571856882SoundOn: https://player.soundon.fm/p/a51c3ff6-9c62-48d3-b349-94d8f7e40429四、社群媒體、官方網站對外(2021.7.5至今):Linktree:https://linktr.ee/gemsinstories官方網站: https://gemsinstories.com/臉書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gemsinstories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GlSy336F3xRKFbu3eI6HRQ/playlistsIG: (@gemsinstories)五、欄位分類邏輯:【點文字可直接進入連結】名人覺知:呈現不同領域具有知名度的人,其文化性的思維與創作力。小說連載、短篇合集、圖文手作、 Podcast節目 : 呈現素人們基於生命故事的創作,有最深刻的文化內容。創作者尋寶之路: 我們不欣羨崇尚一帆風順的天選之人,特別敬重每一個摸索、挫折、掙扎、克服的心路歷程。藝術行動:將所思所想落實為社會上的具體行動,驅動自己去貫徹執行的方向。內容涵蓋:性別、族群、家庭、職場、異國、美學等主題。接著,來看看目前的成績吧:從覺世代的設立宗旨跟分類,應該可以明顯看出,有別於其它內容平台只單純提供「既有成品」上架的功能;覺世代更注重創作過程中的懷疑、思索、破繭。目的有二:一,讓素人們在創作過程中療癒、和解,學習尊重差異。二,讓閱聽人從不同的生活故事裡,也喚醒自身「願意理解、尊重多元」的文化性。換言之,覺世代勤耕「內容」的初衷,是想要發揮「覺的過程」的影響力,以促進社會更多元、更深層的思考。一、圖文作品:依類型分:【點文字可直接進入連結】名人覺知:張倚蘭(雲朗觀光、君品酒店)、蘇怡帆(拾米屋)、林圻鈺(國標舞)小說連載:那位越界的客人、防疫•發便當、挪威之夢 、 海的盡頭不是家-導覽頁、修身齊家書──導覽頁短篇合集:我還是我、陶瓷嫁妝、提早20年面對的事、能量與訊息的解讀、人生謝幕中、禮物、與自己的內在相遇、中途的途中-導覽頁、異界行錄──導覽頁、過節 過結──導覽頁。圖文手作:魯小小的日常、牙醫的彩繪世界、那個介的動畫故事、用心打造的皮件是活的、五感練習曲、Tingo、直覺繪畫之旅、翻轉ING──導覽頁、媽咪,妳在哪裡?──導覽頁。創作者尋寶之路:錄爸媽Podcast的難忘事、隱世研究員的創作隨筆、渡 ‧ 彼岸、寄語。藝術行動:開放學院藝術圖景:腦袋、顯示器、工作室–導覽頁、氣候正義—導覽頁、評論與推廣–導覽頁依作者分:光目錄爸媽Podcast的難忘事、 那位越界的客人、防疫•發便當、開放學院藝術圖景:腦袋、顯示器、工作室–導覽頁、氣候正義—導覽頁、評論與推廣–導覽頁、 渡 ‧ 彼岸(多位創作者合輯 )、「寄語」系列~長期開放投稿、 Podcast節目 Monica我還是我、五感練習曲隱世研究員陶瓷嫁妝、 禮物 、隱世研究員的創作隨筆 、媽咪,妳在哪裡?──導覽頁、「寄語」系列~長期開放投稿Enya提早20年面對的事 、 用心打造的皮件是活的Jae魯小小的日常、 那個介的動畫故事Siytina能量與訊息的解讀、 挪威之夢Tin人生謝幕中 、 Tingo、過節 過結──導覽頁Gill Chang牙醫的彩繪世界Petra與自己的內在相遇Joy直覺繪畫之旅Elaine Chang張倚蘭(雲朗觀光)圻鈺林圻鈺(國標舞)蘇怡帆蘇怡帆(拾米屋)魚子醬海的盡頭不是家-導覽頁鏟屎伯中途的途中-導覽頁荼羅行者異界行錄──導覽頁明仁修身齊家書──導覽頁立凱翻轉ING──導覽頁Austin寄語 (7) 三聖火焰冥想嗩吶渡 ‧ 彼岸 (5) 動植礦物的溝通與和諧報導性質,同時也開放自然人、法人投稿渡 ‧ 彼岸開放匿名、單篇投稿寄語 二、Podcast:「覺世代·Gems in stories」Podcast(https://gemsinstories.com/podcast/)分為三個系列:創作者現聲、跟教育家爸媽對談、阿公說床邊故事。沒錯,大功臣是創作者「林老師」、「吳老師」!更激發我寫出「錄爸媽Podcast的難忘事」!Podcast是我自己從頭開始學習的,自己親手製作每一則,沒有假手他人,封面照片大多是家裡的老照片(相關文章可見:錄爸媽Podcast的難忘事(10)「老照片中的前進性與歷史性」)。發佈平台:Spotify: https://open.spotify.com/show/46U54w47mJ2qoOcChfsK2FApple Podcast: https://podcasts.apple.com/podcast/1571856882SoundOn: https://player.soundon.fm/p/a51c3ff6-9c62-48d3-b349-94d8f7e40429一、創作者現聲二、跟教育家爸媽對談三、阿公說床邊故事光目 EP1-覺世代·Gems in stories 尋寶導覽 (2021.6.11)EP1 民國六十年代的偏鄉教育 (2021.6.11)EP1 飛舞的蒲公英 (2021.6.18)蘇怡帆 EP1-一鳴驚人的ICA世界巧克力大賽 (2021.6.15)EP2 代代都有婆媳問題 (2021.6.22)EP2 肺炎的台灣俚語串燒 (2021.6.18)Monica EP1-我有懷孕過(2021.6.25)EP3 媳婦的辛酸與釋懷之路 (2021.7.2)EP3 美麗的金露華(上集) (2021.6.29)蘇怡帆 EP2-再創高峰的ICA世界大賽奪冠 (2021.7.6)EP4 窮!有保障?競爭激烈的第一屆公開教師甄試 (2021.7.13)EP4 美麗的金露華(下集) (2021.7.9)蘇怡帆 EP3-在汪洋裡揮舞自己的旗幟,連結想要的對象 (2021.7.16)EP5 尋台南脈絡,從千金小姐下嫁一級貧戶說起 (2021.7.23)EP5 小紅帽教訓大野狼,台語劇情大翻轉 (2021.7.20)蘇怡帆 EP4-沒有所謂跨領域,不識蔬果依然熱愛土地 (2021.7.27)EP6 悍女慈母,拉著女兒群走過重男輕女的年代 (2021.8.3)EP6 飛天神牛牽成的牛郎織女故事 (2021.7.30)Monica EP2-白天得知胚胎停止發育,當晚更加震撼 (2021.8.6)EP7 女兒們各自因緣殊異,市郊女孩一路擠進大學窄門 (2021.8.13)EP7 模仿楊柳的小榕樹 (2021.8.10)Monica EP3-確定是不孕症,選擇做人工生殖 (2021.8.17)EP8 痞子老師初見女友家人!台南女兒最好的嫁妝? (2021.8.24)EP8 三隻豬阿仔ㄟ台語童話 (2021.8.20)隱世研究員 EP1-解封後~初登場!(2021.8.26)EP9 黃金年代不朽的國民車們,暢聊裕隆速利、發財100…! (2021.9.3)EP9 警世童話不驚悚,跳舞的紅鞋子 (2021.8.31)光目 EP2、隱世研究員 EP2、Monica EP4 – 立體化的創作者們 (2021.9.4)EP10 跟會、倒會、鳳梨炒豬肺?經典的理財與衣食 (2021.9.14)EP 10 神樹的由來 (2021.9.10)隱世研究員 EP3-手拉胚與注漿成型的不同巧妙 (2021.9.17)EP11 北飄之初,分居兩地的日子 (2021.9.24)EP 11 皇后追擊白雪公主,台語童話新編(上集) (2021.9.20)Monica-EP5 讚姊妹情深,問嫉妒心起 (2021.9.26)EP 12 今天老師們要跟其它老師們 Say Hi ! (2021.9.28)EP 12 皇后追擊白雪公主,台語童話新編(下集) (2021.10.5)隱世研究員 EP4-彆扭又常出言不遜的愛 (2021.10.8)EP 13 「庄腳俗」老師,受台北震撼洗禮 (2021.10.11)EP 13 至死不渝的孟姜女、范喜良 (上集) (2021.10.26)Monica-EP6 放下但是沒有放棄 (2021.10.18)EP 14 猜猜是誰,跨領域到了哪裡 (2021.10.22) EP 14 至死不渝的孟姜女、范喜良 (下集) (2021.11.9) 隱世研究員 EP5-禮物的降臨與伏筆(2021.10.28)EP 15 在夾縫中進修學位、改造校園景觀 (2021.11.2)EP 15 機智孩子催生「科技阿拉丁」 (2021.12.7) 總50!當我遇見你 EP1- Siytina, Gill, Elaine (2021.10.29)EP 16 繁華一時的地磅生意 (2021.11.16) 當我遇見你 EP2- Enya, Tin, Jae (2021.11.12)EP 17 蓬勃、精實、具時代風采的學生社團 (2021.11.23)EP 18 彗星般劃過的友人 (2021.11.30) 更新總50集之後持續製作Podcast的進度如下:一、創作者現聲二、跟教育家爸媽對談三、阿公說床邊故事當我遇見你 EP3-蘇怡帆, 林圻鈺, 林老師, 吳老師 (2021.12.13)EP 19 憶1950年代的童年春節 (2022.1.13)EP 16 先天不足,反成助力的小蜜蜂 (2022.1.7)光目 EP3-感恩2021,邁向2022 (2021.12.30)EP 20 返鄉過年壓力大?生育問題更棘手 (2022.1.19)EP 17 幡然悔悟的老虎(上集):餓虎 (2022.1.28)當我遇見你 EP4-Petra、Joy (2022.2.23)EP 21 跨年代的體罰經驗~童年&成年、家裡&學校 (2022.3.3)EP 18 幡然悔悟的老虎(下集):福虎 (2022.2.11)當我遇見你 EP5-寄語(鏟屎伯、誰是受害人、樹奶奶) (2022.2.25)EP 22 台灣近代的公共衛生運動 (2022.3.17)EP 19 國王的新衣-台語新編 (2022.3.11)Monica-EP7 化「無感」為「五感」的練習 (2022.3.8)EP 23 經濟動物?現代寵物?早期台灣人的毛朋友(2022.4.26)EP 20 灰姑娘的台語童話(上集)(2022.3.29)隱世研究員 EP6-連類比物的陶器 (2022.3.24)EP 24 富有人情味的古早通信設備(2022.5.31)EP 21 灰姑娘的台語童話(下集)(2022.4.13)隱世研究員 EP7-單人到三人,敞開與接納(2022.4.19)EP 25 怒火悶燒三十餘載,職媽苦與甘 (2022.6.30)EP 22 與萬物生靈和諧共生的回憶(2022.5.10)隱世研究員 EP8-育兒之後世界變了樣!(2022.5.20)EP 26 為大眾服勞務,笨笨在成就 (2022.7.15)EP 23 近乎奇蹟的小花尋家 (2022.6.14)Monica EP8-「走鐘」的五感練習?(2022.6.7)EP 27 不是不愛,還沒遇到 (2022.7.26)EP 24 小人物的生計、養老、送終重擔 (2022.6.22)隱世研究員 EP9-興奮期待又好怕受傷害 (2022.11.8)EP 28 早期台灣的風災、水災、賑災 (2022.8.9)EP 25 自助而後得天助的女獵人 (2022.8.23)當我遇見你 EP6-魚子醬、荼羅行者(2022.11.9)EP 29 停電、土石流的山居時光 (2022.9.5)EP26 智勇雙全的青蛙賢伉儷 (2022.11.15)Monica EP9-要做幾次才算夠?(2022.11.25)EP 30 那些好棒棒的里長跟鄰長 (2022.9.20)EP27 豔陽的山村與市集 (2023.5.19)Monica EP 10-走入星級餐廳,也不滿眼金星(2022.12.14)EP 31 電視進化史(2022.10.4)EP28 夏夜的星空和暴雨 (2023.5.19)光目EP3-林老師、吳老師、伊凡教我的事(2022.12.27)EP32 拼事業也要顧身體 (2022.10.19)EP29 我們的後代及其後代 (2023.6.8)隱世研究員 EP10-進入法庭這一天(2023.1.7)EP33 愛的食補、保健品、以形補形!?(2022.11.4)EP30 愛國的屈原,愛家人的女嬃 (2023.6.22)光目EP5、隱世研究員EP11、Monica EP11-特別長的癸卯雙春年 (2023.4.20)EP34 愛犬伊凡自己跑不見了(2022.12.23)EP31 嫦娥奔月的弦外真音(2023.9.27)「覺世代 feat. 兒福聯盟:出聲」(2023.7.27)EP35 或有地獄,或無地獄 (2022.12.30)EP32 骨氣(2024.1.13)「覺世代 feat.兒福聯盟:延續」(2023.10.6)EP36 燕有情還至(上集)(2023.1.11)EP33 口琴(2024.3.6)覺世代 feat. 台灣畫圈圈藝術關懷協會── 立凱(2023.12.14)EP 37 燕有情還至(下集)(2023.1.18)EP34 放下玉女,方成金童(2024.4.4)覺世代 feat. 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2023.12.20)EP 38 慈悲喜捨的典範 (2023.1.31)覺世代 feat.兒福聯盟──缺口(2023.12.31)EP39 從臨終那天到今天 (2023.2.17)覺世代 feat. 藍田寺──印持住持(2024.2.6)EP 40 繼起 (2023.3.30)覺世代 feat. 立凱與媽媽(2024.2.6)EP 41 逃出生天的墜崖 (2023.5.10)覺世代 feat. 藍田寺──悟徹大師父(2024.2.25)EP42 蝸牛與黃鸝鳥 (2023.11.27)明仁、光目→「修身齊家書」(2024.9.17)隱世研究員→珍重再見,親愛的奶奶(2024.9.17)來說說困難、以及展望吧~一、「系統化「與「百花齊放」的兩難文化是「一個複雜的整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慣,以及其他作為社會一份子所獲得的任何能力與習慣。」(Edward Burnett Tylor, 1871)。要從生活故事中提煉出 「願意理解、尊重多元」的文化精神,必須要在創作者們形形色色的故事裡,維持一個很強的訴求,這樣方向才有辦法被掌握,而不至於在百花齊放中混淆。目前我的作法,是每把不同創作者們的作品串起來,傳遞一種思考的概念,希望大家在不同的故事裡,對於一個主題有更廣泛並且深刻的體會。坦白說,工序不少:要讀懂每一篇作品,不能背離創作者的原意,又要設法延伸至一個想要傳遞給社會的概念,然後寫引文、組織故事排序……,確實很費腦力精力跟時間。每次頭很痛的時候,我都勉勵自己:寧可言之有物,也不能讓這個新媒體平台散佈出去的訊息是草率的、譁眾取寵的。二、「整體風格」與「個人特色」的兼顧這裡集結的創作者很多,而且領域都不一樣。我之所以想要設計一個具體而微,整合圖、文、Podcast的一站式新媒體平台,是希望經由操作可親的使用環境,方便民眾跨出自我偏好,觸及其它藝文領域。當然,我明白「人的偏好是很難改變的」,本來喜歡什麼,去到哪裡,還是繼續喜歡什麼。即使創作者再多,固定追蹤的也只有那麼一兩個。甚至,會因為在覺世代看到太多「其它沒興趣的創作者了」,所以放棄follow。沒錯,每一位創作者本身的作品都很強,但是整合在一個平台裡面,並試圖用另外一種文化的脈絡去介紹,等於在故事上面「再說故事」,這不是一般人熟悉的理解路徑。經常有人問:你何必把事情搞的那麼複雜,做愈多愈另人費解。單純提供露出平台、到處拉業務、找人來曝光不就可以了嗎?被人下指導棋的時候,我提醒自己:即使在千萬位閱聽者當中,只有一位實際跨出了自己原本獨鍾的喜好圈,開始 「願意理解、尊重多元」 ,那麼一切就很值得。三、扮演「作者」跟「讀者」之間「傳遞訊息跟賞析的橋樑」現代的閱聽環境中,這個角色漸趨重要。因為大多數的讀者都快速閱讀,加上素人創作者又頗為含蓄,認為把細節藏在文字裡簡短帶過,遲早會被有心的讀者發掘。然而遺憾的現實是:在如今的閱聽模式中,倘若不經過提點,一開始被讀者跳過的內容,就很難再被拿出來重新推敲。具有價值的訊息被速食的閱聽環境淹沒,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非但創作者的用心無法被彰顯、讀者也沒能接收到可能對自己有啟發的經驗,等於是兩個有緣人因疏於瞭解而擦肩錯過。在「閱聽」與「創作」兩端的習慣皆難移的情況下,我給自己增加一個囉唆的角色:勤於穿針引線、提示賞析重點。希望平台上的創作者跟讀者體解:這個囉唆的角色正在努力打破更多舒適圈,盡己所能的激起 平台上所有內容 更大、更廣泛的「文化影響力」(culture influence)。或許還因為這個臨門一腳,適時把正知正念傳遞給徬徨困惑的人。四、「創作初衷」與「閱聽人偏好」的平衡有待過智庫跟產業界,我曉得「市場」是什麼。甚至我們以前的工作就是要告訴別人怎麼嗅到商機、追著利潤走的。但是一邊提供政策建議,一邊看到問題依然如故。工作很忙,但是現狀沒有改變的跡象;雖然有賺錢,但總感到很無力、昧良心。我感慨自己的時間也在瞎忙裡分秒流逝、聰明才智被磨耗、熱情被澆熄。近年來,我對人事物的驟變有很強烈的危機感:這一秒平靜、不代表下一秒依然無波也無浪。經常有人說:「等我XXX再來XXX」,可是旦夕禍福難料,你怎麼保證那個人、那種狀態,會永遠維持在那邊?最怕的是等你有空了想要去善待,才驚覺局面只徒留扼腕。當自己重視的人正在煎熬著,嘴上說沒事但不能真正快樂的時候,我選擇把時間精力專注於值得珍惜的人,而不是把才情寄託於橫豎交錯、壁壘分明的產業鏈或政府部門。現在,我竭盡心慮把一路所學所思運用在小人物身上,在平凡中看見價值、並且盡力保存發揚。這是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工作依然很忙、需要承擔重要的人所有喜怒哀樂的情緒、有微小的機會發揮「文化影響力」讓社會變的更好、很難掙錢。 經常有人批評我曲高和寡,勸誡我不要太理想化。遇到冷言冷語的時候,我告訴自己:不是所有人都願意相信「慾望」可以很多、也可以很少。無論如何,謝謝那些為我衣食操心的人!但是,商業掛帥的故事已經有太多人在說了,不缺我一個。用素人的生活內容為所處的文化環境,廣泛而有序、寫實且批判性的填上血肉,才是覺世代要做的事情。Gems in stories,「發心」用出世的精神、入世的故事、做勸世的提倡。能影響多少是多少。每呈現出一個故事,我在乎的,是會不會辜負了創作者們的信任?而我等待的,是有緣人,不是讚聲。👉點看光目作品: 錄爸媽Podcast的難忘事、 那位越界的客人、防疫•發便當、開放學院藝術圖景:腦袋、顯示器、工作室–導覽頁、氣候正義—導覽頁、評論與推廣–導覽頁、 渡 ‧ 彼岸、「寄語」系列~長期開放投稿、 Podcast節目 覺世代‧Gems in stories首頁:https://gemsinstories.com/相關 光目內容IP文化影響力林祈昱覺世代Gems in stories覺世代光目覺世代文化有限公司 1 comment 5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LINEEmail 光目林祈昱,筆名光目,取自《地藏經》。誓願於百千萬億劫中,救護一切罪苦之事,祈願光目母者,為解脫菩薩是。 學經歷: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博士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碩士畢、博士進修中。曾任台灣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兼計畫協調人、台塑河靜鋼鐵公司助理管理師。現為覺世代文化有限公司創辦人兼執行長。1 comment 光目 12-08-2021 - 4:28 下午今天值得精神抖擻!因為從2021年5月12日 #覺世代文化有限公司(Gems in stories Ltd.)設立至今,已上架了50集Podcast、176篇文章了!Amazing! 七個月的時間,感覺好快,像是只有七天,又像已經過了七年!非常謝謝大家見證這個里程(奇蹟) 完整記錄在這篇文章裡了。 這段時間的心情,可用兩句來形容:「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陶淵明,晉、宋,365-427) 未來我們會持續傳遞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IP),期能透過各種故事,培養台灣民眾「#願意理解、#尊重多元」的文化精神! Reply Leave a Comment Cancel ReplySave my name, email, and website in this browser for the next time I comment.* By using this form you agree with the storage and handling of your data by this web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