錄爸媽Podcast的難忘事(7)「可不可以忘掉婆媳?」

by 光目


某天早上創作者 吳老師 忍不住問我:「什麼時候才要更新有她的Podcast?不想要大家一直停留在 EP2、EP3的婆媳問題的印象上面。

我說:「這是個很典型的社會現象耶!也許聽到您分享經驗的人,會因此解開心中的疑惑,很能發揮正能量呀!」

吳老師說:「但我還有其它的故事可以分享,你已經用了兩集來處理這個問題,而且時間放了這麼長,我的朋友跟同事去覺世代的節目就一直看到這兩集,還以為我現在專門在講婆媳……。」🤣

哈,有長者開始聽我們的Podcast了?(跟銀幕前的叔叔阿姨們揮手問好~)

這真是個好現象!


其實一開始企劃的時候,就認為長者、小孩是更適合Podcast的族群,這不應該只是年輕人的玩意兒,所以才推出「跟教育家爸媽對談」,以及「阿公說床邊故事」系列。

針對吳老師的疑問,我解釋說,因為覺世代的媒體平台想要呈現多元化、多角度的東西,所以作法是這樣:

  1. 盡量平衡每位創作者的露出,不同創作者所代表的特質都不一樣,應該要多元並存在這裡。(也就是說,不會獨厚我自己的爸媽 ,sorry~😝
  2. 交互呈現出更立體的作者,例如網站更新了一篇 陶瓷嫁妝 的文章,作者「隱世研究員」 會在fb分享創作過程。同時,Podcast節目裡的「創作者現聲」系列,也是這個目的。
  3. 創作者之間互相看文章,用自己的角度推薦喜歡的作品,例如 Monica 看到 「舞絮語」 裡面喜歡的篇章,用IG或fb推薦給大家,這可能跟作者 林圻鈺(國標舞) 本來想表達的重點不一樣,但也因此提供了更多的解讀方式。

按照這樣子龜毛的邏輯,我們是按網站、Podcast、fb、IG不同的功能定位,每天在不同的介面發佈有實質內容的東西。創作者的其它面貌,則在網站、fb、IG出現。

(fb、IG的功能不是只在通知文章更新囉、新集數上架囉、明天辦活動囉……,總覺得這樣千篇一律的提醒,就算看到了也不會有幾個人真的點過去。)


Podcast每週更新,由「跟教育家爸媽對談」、「阿公說床邊故事」、「創作者現聲」三個系列輪流更新。跟林老師、吳老師最相關的「跟教育家爸媽對談」、「阿公說床邊故事」,都會有很多主題,不是一個大長篇的連續劇。

所以,吳老師您忘記了嗎?我已經在fb寫了很多關於您的事情,而且現在,還編到網站上變成 「錄爸媽Podcast的難忘事」系列 😁

(悄聲說:)畢竟婆媳問題是發生過的事實,我也不打算把EP2、EP3那兩集撤下去 (媽媽~揪咪😘



  1. 光目作品(個人系列):    那位越界的客人       錄爸媽Podcast的難忘事        防疫•發便當    (👈 可直接點選進入導覽頁)
  2. 光目作品(合輯系列):  渡 ‧ 彼岸       「寄語」系列~長期開放投稿           Podcast節目         (👈 可直接點選進入導覽頁)   

Leave a Comment

* By using this form you agree with the storage and handling of your data by this website.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 未經授權,禁止複製、轉載、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