錄爸媽Podcast的難忘事(8)「瞭解家族史=掌握自我意識」

by 光目


legacy(遺產),這個詞在西方人演講、寫作中時常出現。

2004年時任伊利諾州參議員的歐巴馬首登民主黨大會的舞台,演講「無畏的勇氣」(Audacity of Hope)備受讚譽。他花了三分之一篇幅講家庭故事、祖輩故事

  • 為什麼他要在這樣的重大場合講些與從政經歷不相關的故事?因為「我是誰」「我的核心信仰」等自我定義,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家人的故事實現
  • 歐巴馬通過講述家人的故事傳遞了一份謙卑、動人,讓人感受不到政客身上的那份自以為是。也正是這篇演講,奠定了歐巴馬走向白宮的基礎。(資料來源:家史的價值,壹讀:http://read01.com/6mye0x.html

美國Emory University教授Marshall Duke研究指出,對家族認識越深入的孩子,性格越堅強。

有能力深度探索家族史,尤其是家族曾有過的艱難歲月或不愉快的記憶,是真正認識自己的重要一步。

對家庭歷史了解越多,就越有控制自己人生的意識,自尊心越強,越相信自己會成功。

他建議的20個問題包括:
1.爸爸媽媽是怎麼相遇的?
2.媽媽在哪裡長大?
3.爸爸在哪裡長大?
4.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是怎麼相遇的?
5.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在哪裡長大?
6.爸爸媽媽在哪裡結婚?
7.你在哪裡出生?
8.你的名字是怎麼來的?
9.哥哥姊姊/弟弟妹妹出生時的情形?
10.你長得最像家裡的誰?
11.你的性格最像家裡的誰?
12.爸爸媽媽年輕時受過的傷、生過的病?
13.爸爸媽媽從經驗中學到最重要的一課是什麼?
14.一些爸爸媽媽在學校裡的趣事?
15.家族的移民史?
16.爸爸媽媽年輕時的第一份工作?
17.爸爸媽媽在學校裡得到過的獎狀?
18.媽媽是哪所學校畢業的?
19.爸爸是哪所學校畢業的?
20.親戚中最不會笑的人是誰?
資料來源:親子天下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71895

從這些實例跟研究報告裡,可以清楚知道:

  • 自我定義很重要的來源是對於家庭的認知。
  • 自我定義決定了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 深度認識自我的人,才可以在不同文化的深度碰撞中,理解與包容自己和他人的異同,並塑造共同合作的契機。

與我的父母林老師、吳老師共事一起錄podcast,提供了很好的探索家族史、認識自我的管道

  • 錄Podcast 像是一場又一場互動的實境秀。林老師、吳老師並不是單方面地表達自己的故事跟理念,還因為我們是建立在家族關係之上,會彼此好奇對方觀察到什麼、理解到什麼、誤會了什麼。我們一步步在意外中揭密,在探討中看清。
  • 同時,因為創作者跟主持人之間有真實的特殊關係,於是聽Podcast的人,不只可以感受到我們之間誠摯生動的互動,而且可以進一步捕捉、描繪、推測出我們延伸出去的社會網絡,讓整個形象變得立體
  • 我還想要經由共享思考、共創內容,把一個大家身在其中、但是說不出口的時代跟文化的處境給呈現出來,我相信這就是台灣最寶貴的故事。

但是,您習慣怎麼說家裡的故事,從爸爸那邊還是媽媽那邊說起?

左邊這張照片,是我的父母 #林老師、#吳老師 結婚時,在台南跟我外公、外婆合影的合影。

這張也是 「 跟教育家爸媽對談系列 」EP5「尋台南脈絡,從千金小姐下嫁一級貧戶說起」 的單輯封面。

其實就探索家族史來說,媽媽那邊的脈絡也一樣重要,但經常,會被放到比較後面才尋起。我直到「 跟教育家爸媽對談系列 」的EP5,才正式「尋台南脈絡」,說起母親的故事;此前,都是以父親作為主脈絡。

吳老師談的很多觀念,在今日聽來都覺得不可思議。像是外婆本身是台南大地主蘇家的么女,但因為天生小腳、「童養媳命」,父母認為她必須要嫁個沒田的丈夫才不用勞動作農。當她從連豬舍都燈火通明的蘇家,嫁到茅草屋比娘家豬舍還小的吳家,萬貫嫁妝立刻被公婆花光。且外婆說自己沒有生兒子,是因為「圓婚衝破子嗣」、「命硬三分」……!

坦白說,不少充滿世代隔閡的價值觀,觀眾聽來精彩,但我錄音時傻眼,後製時翻白眼。


值得慶幸的是,「教育家爸媽對談」系列,不知不覺已經發展成「單集聽有獨立主題」,「多集聽是人生風景」的雙刀流路線。

更值得慶幸的是, 現代科技為人們記錄情感、探索家庭歷史,提供了更豐富多元的工具。既然如此,請您也嘗試更積極從家族史中認識自我, 從中汲取更為理解與包容自己和他人異同的思維。



  1. 光目作品(個人系列):    那位越界的客人       錄爸媽Podcast的難忘事        防疫•發便當    (👈 可直接點選進入導覽頁)
  2. 光目作品(合輯系列):  渡 ‧ 彼岸       「寄語」系列~長期開放投稿           Podcast節目         (👈 可直接點選進入導覽頁)   

1 comment

Francine 07-30-2021 - 3:11 下午

同感。特別是家族長輩的價值觀、處世哲學與態度,在從小耳濡目染之下,多少也影響我們成長歷程的選擇。

Reply

Leave a Comment

* By using this form you agree with the storage and handling of your data by this website.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 未經授權,禁止複製、轉載、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