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者尋寶之路渡.彼岸評論與推廣渡.彼岸:巧把塵勞為佛事 by 光目 05-05-2022 written by 光目 05-05-2022 1.5K「渡.彼岸」導覽頁:https://gemsinstories.com/itinerary/5576/關於覺世代:https://gemsinstories.com/intro/★ 專訪:釋傳楷(釋普雲)法師。錯過了一個急轉彎,導航顯示「路線重新規劃中」,我的背部微微在冒汗。後座弘嚴法師的手機再度響起,是傳楷法師來電關心我們到了哪裡。大約二十分鐘前,我才說再十分鐘就到了…..,而現在,預估抵達的時間又往後增加了20分鐘……。繞了一大圈,終於走對上山的路,我不自覺加重油門想要趕快抵達,但奇怪的事又發生了,導航顯示「您已到達目的地」,但是沿路兩邊都是山林岩壁,沒有任何建築呀!眼見地圖顯示的目的地離我們愈來愈遠,只好請弘嚴法師再打電話詢問傳楷法師。「你們開過頭了,我就站在路邊,你們沒有看見嗎?」掉頭回去,放慢車速,睜大眼睛屏氣凝神,果然在山坡的一條小徑旁站著一位頭戴斗笠、身著黃色短袖的人。弘嚴法師說:是傳楷法師沒錯。這是我跟傳楷法師的初次見面,是經由弘嚴法師的引薦與陪同才得以成行。本來預計上午就可以抵達,但此時已經日正當中了。凌晨搭火車上台北,再換坐我的車到宜蘭山區的弘嚴法師,舟車勞頓快要暈車了。我對兩位法師都感到很不好意思,一下車就致歉。傳楷法師淡然地說:「這裡是禪修的地方,本來就不會讓人輕易找到。」用午齋時,我解釋來訪的目的。傳楷法師說,當弘嚴法師聯繫時,他就有看了覺世代的網站。接著說:「我從佛法教義的體會,悟到了生命真相,從此建立了新的生命價值觀,並因而放下了世俗的名利財色的追求,改變了生活態度,隱入山林,過著無事閑道人的生活。但是,不是閒人閒不住,閒人非是等閒人。生命(自性)本是圓滿的,生活可以如此安逸閒適。這才是你特別該挖掘的。」環顧四周,這個深山裡的一大片地本來是檳榔樹林,現在只有傳楷法師一個人在使用。法師從五年前就開始一草一木、一磚一瓦整理這片山林,現在部分檳榔樹已經砍掉、改種其它樹木花卉。泥土鋪上石板,出現了路,推出一個寬廣的前庭,供奉莊嚴的佛像,居中的屋子是自己蓋的。周圍還有許多交錯叢生、尚未整理好的樹木跟雜草。 「閑道人嗎?」我想起六祖大師惠能的弟子永嘉大師在〈證道歌〉中開頭就寫到:「君不見。絕學無為閑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再對照到傳楷法師那句「閒人非是等閒人」、以及「禪修」的關鍵字,果真適切!說明:禪宗始於南北朝的達摩,集大成於六祖曹溪惠能禪師(唐,638-713),以淨化自我、明心見性、頓悟成佛,及生活化的修行為實踐方式,其後禪宗代代相傳,甚至遠播於歐美。史學家陳寅恪贊六祖惠能禪師:「特提出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旨,一掃僧徒繁瑣章句之學,摧陷廓清,發聾振聵,固我國佛教史上一大事也」。傳楷法師說,無門慧開禪師(宋,1183年-1260)有首詩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禪宗講究頓悟、淡定從容,若心境豁達,在不同時刻都能發現百花,涼風,明月,白雪的美好,每一天每一季都是好時節。下午時分,傳楷法師帶我們參觀附近的牛鬥苗圃,然後開車帶我們在山裡繞了一圈,這裡是宜蘭縣大同鄉樂水村「被遺忘的部落 Kbanun 」,住民分為東壘(Do rei)、瑪崙(Var loon)、智腦(Chi nau)三個泰雅族部落。日治時期太平山開採森林伐木,森林鐵路平地線(羅東林鐵)在土場設有載運木材的火車站,繁榮一時;但隨著伐木被禁止、鐵路停駛,大同鄉公所也於民國67年從樂水村瑪崙部落遷移至崙埤村,樂水從此沒落為「被遺忘的部落」。 回到傳楷法師的禪修處,我一時之間還沒有從剛剛的部落時光隧道裡穿梭回來,有種繁華落盡的悵然。傳楷法師說:「人的行為是先有念頭,才落實為行為,也就是說先有思維模式、再轉化為行為模式。」「而『修行』就是修改思維模式,才有可能修改自己的言行。」「如果人造惡業的因(思維、想法)沒有改正、那麼思維模式跟行為模式就不會改,那還是持續造惡業。真正消業障的方式,是你可以時時觀照住自己生生滅滅的惡念,看見自己的盲點跟執著,忍心不動,不隨念頭而去,就不會產生後續的思維跟行為模式,就不會再造業,這才是真正的消業障。」接著,傳楷法師說了個故事:「一對世俗夫妻、我(出家眾)、佛,四個人坐在一張桌上。這時外面一個穿著清涼的女性經過,丈夫忍不住多看兩眼,妻子見到丈夫的反應後吃醋而生氣地擰了他一下,我是出家眾,知道非禮勿視,看了假裝沒有看到,而佛無動於衷,因為佛是無相、無念。換言之,一個色相經過,桌上的三個人都有了念頭,無名假業緣得以現形,主觀上的執著習氣就藉此緣而露出來;但是佛即使看到了,也沒有任何念頭。這個故事啟發了我們:同樣一個色塵境界,卻引發四個不同的心念。所以,各人有不同的執著習氣(無明),而佛心不動,庸人卻自擾,禪宗頓悟在此。三祖僧璨大師《信心銘》云:『至道無難, 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 。』莫取相分別即無咎,又云:『才有是非,纷然失心. ….一心不生,萬法無咎。』色塵如此,聲香味觸法亦然,由此體悟方能領略佛法大義。」「就像天空偶爾會有白雲、烏雲飄過。白雲代表善念、烏雲代表惡念。惡念起、惡念滅,你會知道;善念起、善念滅,你也會知道。但是天空從來不在乎白雲、烏雲的流動,因為白雲跟烏雲都是妄念,稍縱即逝的。人的真心本就像天空一樣,任浮雲去來。要瞭解世事本無常,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要知自己的心是天空,豈罣礙流雲的來去,一切俱是緣生緣滅的虛假現象,青山原不動,浮雲任去來。善念也好、惡念也罷,都要知其虛妄而不執著,才能真正在每個因緣和合的當下,做到善則隨、惡則止,如此隨緣盡份。」我突然意識到,自己有時候太執著於善念,善念並沒有不好,但是執著心就不好,因為執著會衍生出愛憎取捨,並在外境違背自己意識時感到惆悵(包括剛才參觀完部落後的感慨),而無法把握每個可以隨緣盡份的當下。此時又一個疑問跑出來:這樣一位禪修的法師,為什麼願意接受我的專訪呢?傳楷法師說:神秀禪師、惠能禪師,二人均為禪宗五祖弘忍的弟子。五祖弘忍讓弟子們每人各作一首偈語,他從所呈現的境界來決定將大法衣缽傳給誰。上座弟子神秀禪師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這時在舂米、砍柴、擔水的惠能請人在牆上題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神秀禪師將人的身心及諸法執為實有,所以將身比做菩提樹、將心比做明鏡台,不知身心本空,本來清淨,由於執著,經常為塵垢所染,因此必須「時時勤拂拭」,保持心的澄明清淨。惠能禪師說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則是知道身心虛妄,心性本空,何來得失呢?五祖弘忍認為神秀的境界雖然很高,但只是契入空性,未究竟圓滿。後來五祖弘忍大師在午夜三更,以袈裟遮圍點撥惠能,五祖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惠能言下大悟,云:「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時六祖徹見本性,空有一如,究竟圓满。五祖授衣缽予惠能,成為禪宗的六祖大師,惠能大師在中國大地上綻放出禪(自性)的智慧光芒。傳楷法師接著說,「戒、定、慧」是修持佛法的層次,神秀禪師所言是在「戒」的層次,持身不犯;六祖惠能說的是「定、慧」的層次,悟得法相虛妄,法性空寂,不因虛妄而起執著、分別,證得生命的本質,即「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之後宋代還有一位禪師湊了熱鬧:「菩提本是樹,明鏡亦是台,本來有一物,處處惹塵埃。」「處處惹塵埃」就是不入三界,心不著娑婆,不離三界,心不捨一眾生,以慈悲為體,以智慧為用,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不忍眾生沉溺生死苦海,善開方便門,接引更多人親近佛法。所以,你說要來參訪,有緣即應了,這就是處處惹塵埃的表現,應緣而生。「有緣即應,無緣則寂」,「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傳楷法師如是說。告辭了傳楷法師,我回家後反覆思維,把法師放在Youtube上的開示影片一部部看下去。某段是法師解釋正覺禪師(宋,1091-157年)的偈子:「妄息寂自生,寂生則知現。」妄想停息了,寂靜會自然生出來。寂靜出來了,真心覺性之知就會出現。(真心之知只有一知沒有二知,二知就是分別心。)「知生寂自滅,了了唯真見。」真心覺性出來了,寂靜、妄想就都消失了,如同太陽出來以後山河大地沒有幽暗,「千年暗室,一燈即明」。(「譬如一燈入於闇室,百千年闇悉能破盡。」──《華嚴經》卷七十八〈入法界品〉)覺性現前即是佛,《華嚴經》普賢菩薩十大願,第七大願「請佛住世」,請「自性如來」住世。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性,梵語 prakti,指不變的本質,是佛的本性、眾生成佛的覺性。眾生是在四聖六凡法界之中(四聖:佛、菩薩、緣覺、聲聞。六凡: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六凡中輪迴不已,儘管形相幾經改變,然而心性卻是隨六凡之緣而不變的。人人皆有佛性,如果能體悟到自己不變的真心,這個真心,就跟佛的佛性無二、無別,這才真正的自己,才是修行的目標。推薦釋傳楷(釋普雲)法師的YouTube頻道。建議您先從下面這部「巧把塵勞為佛事」開始(前幾分鐘有雜音,請從第三分鐘聽起): 如果您已有一定的佛學基礎,法師開示的播放清單還有(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EcIsXuSc6knUQbJfa6rADQ/playlists):佛法概論(58部影片)佛法問與答(30部影片)禪宗-基礎教理與觀行(22部影片)禪宗─曹溪禪風的信解與行證(9部影片)達摩悟性論(5部影片)達摩血脈論(8部影片)達摩四行觀(4部影片)信心銘(8部影片)再論信心銘(12部影片)實踐無我空的思想(11部影片)永嘉大師證道歌(21部影片)四念處(9部影片)四十二章經選讀(7部影片)心經系列(5部影片)淨土略說(24部影片)佛說無常經(3部影片)中峰三時繫念全文開示(11部影片)佛說八大人覺經(3部影片)佛門功德歌(5部影片)憨山大師醒世歌(3部影片)憨山大師費閒歌(3部影片)華藏教學園區(4部影片)傳楷法師的相關文章👉寄語 (12) 善開方便門,救人於危難👉點看上一篇:渡.彼岸 (7) 覺世代「掘寶高手」內容委託服務👉點看下一篇:渡.彼岸 (9) 「本來面目」之感悟「渡.彼岸」導覽頁:https://gemsinstories.com/itinerary/5576/覺世代‧Gems in stories 首頁:https://gemsinstories.com/光目作品(個人系列): 那位越界的客人 錄爸媽Podcast的難忘事 防疫•發便當 (👈 可直接點選進入導覽頁)光目作品(合輯系列): 渡 ‧ 彼岸 「寄語」系列~長期開放投稿 Podcast節目 (👈 可直接點選進入導覽頁) 相關 佛性佛法教義修行念戒定慧明心見性無常禪宗空自性見性成佛釋傳楷 1 comment 4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LINEEmail 光目林祈昱,筆名光目,取自《地藏經》。誓願於百千萬億劫中,救護一切罪苦之事,祈願光目母者,為解脫菩薩是。 學經歷: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博士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碩士畢、博士進修中。曾任台灣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兼計畫協調人、台塑河靜鋼鐵公司助理管理師。現為覺世代文化有限公司創辦人兼執行長、視盟X臺師大藝術永續行動實踐室研究員。1 comment 光目 05-05-2022 - 12:04 下午「渡‧彼岸」是我相當重視的一個系列,出自梵語Pāramitā 波羅蜜,指從煩惱的此岸出發,渡苦海,覺悟到涅槃的彼岸。網站上,我想用世俗的故事來談般若智慧的實踐,於是講許多法人、自然人追求理想、努力超越的過程。在這個系列裡,我也把自己(自然人)以及覺世代(法人)的維艱步履與沿途省思紀錄下來。曾經有人問,你何必成立法人?自己做好修行、回向給至親、寫網誌分享正知正見,就已經是功德了,何必去承擔法人的壓力跟成本?猶記當時我說,想讓接觸到訊息的人(包括創作者、受眾)能夠更具信心,以便連結更多領域的覺悟種籽,影響更多人。然而,凡人每天都生活在「念」裡,念愛憎取捨、念得失禍福、念人我是非。念,會牽引情緒,主導思維模式、帶動行為舉措。念,時時生滅無息,善念、惡念翻滾不停,有太多考驗的時刻,會讓我發下的菩提願動搖、退失。當觀照到自己對於利濟眾生起了厭倦棄捨的意念,我必須提醒自己回到渡彼岸的佛法真義,所以在這個系列裡,會有我恭敬專訪法師的故事。今天發佈釋傳楷(釋普雲)法師的專訪,至誠感謝釋弘嚴法師的引薦。標題出自佛偈「善知方便度眾生,巧把塵勞為佛事」,指修學佛法要不離生活,善巧方便的把世俗塵勞的事物作為佛事。當念頭帶著我遊走,一念善、一念惡,輪轉無法安寧,法師接引我、開示我,甚至親自修改稿子、確認文章內容,讓我在聞思修佛法的過程中,繼續修學戒定慧。附帶一提,本週日是農曆四月初八 浴佛節 、佛誕日,紀念佛陀的誕生。讀完此文,讀者應知 「人人皆有佛性」、「一切唯心造」,浴佛身,實在淨化我們的心。洗除源於顛倒妄想的痛苦煩惱,就能「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Reply Leave a Comment Cancel ReplySave my name, email, and website in this browser for the next time I comment.* By using this form you agree with the storage and handling of your data by this web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