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者尋寶之路錄爸媽Podcast的難忘事錄爸媽Podcast的難忘事(34)千巖萬壑不辭勞 by 光目 03-21-2023 written by 光目 03-21-2023 602「千巖萬壑不辭勞」,取自唐代高僧香嚴閒禪師,以及唐宣宗李忱合作的一首七言絕句《瀑布聯句》:千巖萬壑不辭勞,遠看方知出處高。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前兩句是禪師所寫,本篇取一句為標題;後兩句是皇帝所寫,下一篇文章也將取一句為標題。點看上一篇:錄爸媽Podcast的難忘事(33)神識伴左右2月8日(2023癸卯年正月十八),頭七。金山寺,慈悲三眛水懺法會。「師父,我三千佛法會時有擲筊,地藏菩薩真的有應我呀!」玉霜師姐雙手合十請和慧法師開示,「那是大年初一至初三的時候,為什麼才短短10天,十二日惠惠師姐就走了呢?」她著急的語氣難掩激動、疑惑跟不捨。和慧法師問:「你求菩薩什麼?」玉霜師姐轉頭看了我一眼,似乎有點擔心我承受不住,「求惠惠師姐趕快好起來……..」然後才繼續跟師父說:「真的是一擲就聖筊呀……..,我那時候還很高興叫祈昱師姐趕快過來看……..,怎麼會………?」「阿彌陀佛,玉霜阿,地藏菩薩真的應你了呀。」和慧師父搖搖頭:「短短十天,惠惠就離苦了,不是嗎?阿彌陀佛,菩薩慈悲呀。」聽到此話,玉霜師姐的眼淚含不住了:「原來如此,地藏菩薩真的慈悲呀…..。」她雙手合十轉向我:「祈昱師姐,自從師父那天告訴我惠惠師姐往生之後,我就難過得不得了,我從那天起的每一天都誦七部《地藏經》給惠惠師姐,直到七七四十九日為止,助她圓滿轉生。」「阿彌陀佛,謝謝師姐………。」我在情緒激動的時候,往往變得異常沉默。頭七,母亡七日,我幾乎失去了所有社交的能力。當玉霜師姐誠摯告訴我她的發心時,我恍然察覺還有人跟我一樣不捨。2月18日(癸卯年正月二十八),告別式,第一殯儀館,福壽廳。告別式上有很多人來看母親。看到這些不遠千里而來的親友,益發敬佩母親一生的行誼。有些母親的同事我也見過面,不禁感嘆人壽幾何?逝如朝霞!我以為自己可以忍住不哭的,但當有人特地跟我點點頭或揮揮手的時候,我的情緒開始激動了起來,後來有朋友朝我走過來握手致意,眼淚不禁撲簌簌往下掉。自由捻香的時候,有位我不認識的阿姨走過來握住我冰冷的手,說:「妹妹加油,你很棒!」簡短一句話,勝過千言萬語,如此真誠的關心,讓我完全潰堤。 母親有四位妹妹,他們從台南、台中、澳洲趕過來。三阿姨寫了一篇「給大姐的追悼文」,家祭捻香的時候,由司儀代念: 嗨,大姐,我是你最「麻吉」的姐妹,二月2日得知您往生的消息,姊妹們痛哭。這三年多來您生病一直在做化學治療,仍不忘關心我們,經常打電話聯繫,詢問我們的生活、飲食、作息、三餐吃飽了沒?過年前聽說您置換人工髖關節,行動不便,姊妹們說好要去探望您,您考慮了一整個禮拜才答應我們。才答應沒多久,換您的妹婿住院,改成過年後再找時間北上看您,然而這一切沒來得及成行,您就離開了⋯⋯。在您最後的這段時間,您不顧自身的病痛,當聽到您在電話那頭吃力的問候妹婿恢復的情況,這是何等寬闊的胸襟?您總說自己膽子很小,連打火機都不敢用,但您卻用無比的膽量去面對、承受病苦的折磨。想到您生前高興地急欲跟我分享的兩件事:一是二媳婦即將在五月生下男孩,二是女婿順利到政大任教。我總叨念您不懂得擔心自己,只會擔心別人!大年初四還接到您打來的電話,是你妹婿接的。我聽到他叫了您一聲大姐,你們互相問候。過沒幾天,您就辭世了。我才意識到那是最後的告別。大姐,您的大愛讓我們刻骨銘心,永遠懷念您!妹 叩泣父親也寫了一篇追思文: 惠惠,我是明仁:46年前,我在台東鹿野遇見了妳,就知道妳是我終生的伴侶。携手徜徉在鹿野的風和日麗中,共同奮鬥在鹿野國中的學生裡。學生們都羨慕我的福氣,因爲妳是這麽的優雅秀麗。老師們一致推崇妳,因為你是那麽的有學生緣。回到南投縣,上奉父母、撫育幼兒,妳把自己完完整整的付出。我們把民和國中升學提升,也揹著剪草機,把環境經營成公園,和三個孩子快樂的在公園學校中奔跑、歡笑、成長。託妳的福,調進台北,希望擁有一間自己的房子。妳鼓勵我發揮專長,出外再覓兼職,告訴我:你好好的去上課拚經濟,家裡和孩子交給妳了。妳要孩子吃得好、吃得健康。妳要孩子穿得好、穿得體面。還要孩子受各種的陶冶。薪水微薄,妳用腳踏車一個一個的載,穿梭在車陣中,為孩子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今天,大兒子日本國立一橋大學博士,女兒國立政治大學博士,小兒子美國州立大學雙碩士。儘管經濟不見得寬裕,惠惠啊,妳堅持每個月用我的名字給媽媽寄錢,每次回去,媽媽都會說:「惠惠啊,錢收著啊。」同時轉頭看我説:「你這個哮呆喔,嘸賣收著你半針錢。」水里的老家,毀於九二一大地震,爸爸媽媽在大甲叔叔處,多次邀請北上,不被允許。妳說,媽媽不肯到台北,我們要回去水里重建老家。儘管家中存款已經捉襟見肘,仍然籌款完成重建。有人稱讚重建的房子漂亮,媽媽就驕傲的說:「是阮媳婦建的啦,伊站台北教高中啦!」已經病入膏肓了,你記掛的,仍然是我吃飯了沒有、孩子們的錢夠不夠用。妳永遠永遠,都記掛著別人。有幸,是我本身有幸才能遇到妳。二月一日晚上推拿師幫妳推拿好,我說:「惠惠,我們洗漂亮。」幫妳擦臉、擦乳液。我再說 :「惠惠喔,我們洗香香。」妳還帶著微笑看著我。幫妳換好衣服,扶著妳躺下,瞬間,妳沒有意識了。 就這樣,菩薩接引,走向極樂世界。惠惠啊 妳是我永遠的伴侶。2月22日(癸卯年二月初三),三七。金山寺,地藏懺法會。「師姐阿彌陀佛。」法會即將開始,我跟玉霜師姐互道早安。玉霜師姐是我很尊敬的一位在家居士,她已年逾古稀,比我母親的年紀還要大,她的學歷不高,在工廠理當作業員,但是智慧跟德行高潔,常年精進修行地藏三經:《地藏菩薩本願經》(唐實叉難陀譯)、《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唐玄奘譯)、《占察善惡業報經》(隋菩提燈譯)。玉霜師姐對經文非常熟,諷誦一部《地藏經》只需要20分鐘,有許多問題我也會跟她請教。玉霜師姐曾經自嘲,說她就是《地藏菩薩本願經》〈如來讚歎品第六〉裡面活生生的例子:「若有女人。厭是醜陋。多疾病者。但於地藏像前。志心瞻禮。食頃之間。是人千萬劫中。所受生身。相貌圓滿。」醜陋和疾病是因為宿世的惡業所造成的,假使能在地藏像前至誠懇切的頂禮,未來生生世世不論轉生男女,相貌都是圓滿沒有疾病的。相貌長得好的女人,別人見了都會升起尊敬心,沒有輕慢心,侮辱心。因為瞻禮地藏王菩薩而轉世的女人,相貌端正,別人見了她產生一種畏懼心,不敢生輕浮,這是因為食頃之間的供養、禮拜和恭敬地藏王菩薩的關係。玉霜師姐說自己以前滿臉都長了疙瘩肉瘤,頸椎彎彎的,個子矮小,加上工作屬於勞力性質,經常被人瞧不起,但後來至誠念經、依經修行之後,樣貌跟心態都有了改變,疙瘩瘤漸漸消失了,她也比較敢抬起頭來跟人家講話,與人的交談互動中流露出的涵養,令人起恭敬之心。玉霜師姐很疼惜我們,她曾經說過,惠惠師姐是她看過常年護持常住、供養三寶、布施大眾的第一人。本來玉霜師姐跟我沒那麼熟,但是自從民國100年(2011),母親開始帶我去佛寺拜懺以後,才漸漸認識起來。說明:「拜懺」。是佛教中重要的實踐法門,向佛坦白自己所作的罪業,藉著一次又一次地禮佛懺悔,如同把心放進佛法的水中去洗,將罪垢懺除,讓染汙的心恢復自性清明,讓人養出內觀與內省的能力,進而生起在道業上精進奮發的動力,納受佛法的清涼自在。歷來許多祖師根據佛經編成的各種懺法儀規,最盛行的包括:三昧水懺、大悲懺、藥師懺、淨土懺、地藏懺、千佛懺、梁皇寶懺等。拜懺的功德與誦經相同,最好是「親自」來做,或代替亡故的親友做。如果自己尚未學會,應禮請僧尼帶領來做。將禮懺的精神進一步延續到日常生活中,隨時自我觀照,不再作惡,拜懺的力量才能從根本改變我們的生命。說明:我媽媽第一次拜懺。1992年底小年夜前一天,母親為阿嬷拜慈悲三昧水懺法會。母親曾經回憶,當時她其實尚未完全瞭解拜懺,只是想藉由法會讓自己能好好上班、好好看家,心情放鬆一點,沒有想到拜懺後,阿嬷加護病房的驚懼、狂叫…已沒有了,當真化解寃親債主的業力,實在不可思議。法會需準備兩種福德物款項:第一,功德金。一整天的法會功德金八至十萬,信徒將功德金放大雄寶殿佛祖前,法會圓滿後,住持師父會將此功德金分配給五個法師、一位打鼓、午齋香績的工作人員,其餘做為寺院的水電開銷,也是信徒供養佛法僧三寶的功德。第二,往生錢。佛教是不燒纸錢的;但在法會中,因法師們的誦經上達佛聽,經由佛祖的慈悲,燒往生錢可為懺主和消災家人祈求化解累世的冤親債主。法會前法師會向佛祖請示,懺主該化多少包往生錢?每包80-100元,每場200-500包不等。民國100年左右我剛隨母親去佛寺拜懺時,誦經的速度完全跟不上,媽媽要一邊誦經,一邊告訴我念到了哪裡。而且我連儀軌也搞不清楚,什麼時候要上香、什麼時候要跪拜,動作跟路線都做的亂七八糟,需要母親從旁指導。拜一場法會下來,全身痠痛兩天。後來媽媽的身體開始退化,漸漸變成我們兩個人都去,但是她坐著、我跪著,上香跪拜方面,也由我來做。106年以後吧,我的工作愈來愈難請假,加上每天的工作壓力很大,身為三寶弟子,明明知道拜懺對家人來講是很重要的功課,但我就是心裡有股悶氣:為什麼要我去幫大家做這些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拜一場法會,花錢耗力,又無法說清楚功德:獲得了改善的人歡喜受,認為是自己變好的,不會感激你;而沒有改善的人,不曉得反省自己的業力太深,反而奚落你。108年母親重病以後,拜懺的重擔全部轉移到我身上,同一時期我也在考慮是否進入婚姻,但關係一直有點緊張。我也試圖從拜懺消災的方面去化解不同人的冤親債主,祈求重業輕報。但一直這樣默默做、無人聞問,心中那股說不清楚的悶氣不斷在累積。有一陣子我相當煩躁,可能跟創業不穩定的狀態有關,也可能跟感情和人際交往都有關係,某天剛好母親又跟我談到要拜懺了,我突然情緒炸鍋,直接說出我的困難。母親沉默。雖然事後我很快就跟母親道歉,也把法會的事情都安排好了,但說出去的話就如同潑出去的水,傷害已經造成了。記得當時母親沉默許久後說:「孩子,媽媽不知道該說什麼,不知該如何自處。」她受傷的表情是我至今最大的遺憾。那時候我在心中立誓,再也不要讓心愛的人難堪,然而,今生已經沒有機會再懺悔補償。我連想再當面跟她說一句:「您從來都不是我的負擔。」也已經找不著對象。2月22日,三七法會結束後,開車載父親返家的途中。自從母親往生之後,我、父親、玉霜師姐、和慧法師,每天都會各自花大約三個小時為母親作法事,依個人速度諷誦一部、三部、七部,數量不等的經文迴向給母親,並按照每個人不同的長處為母親設供修福。而在頭七(一七日)、三七(二一日)、滿七(四九日)時,我們會再到金山寺禮請五位法師帶領我們做整天的法會。「爸,你第一次拜懺,會不會覺得很累?」我問。父親:「是有一點啦……..」他有點遲疑的再說:「我最後一場的時候有看到媽媽耶………不知道是不是我自己多想的?」我說:「應該不是。我也看到了。」「我看到的是她26歲的樣子。就站在我前面。」父親說。我說:「我看到的是她50多歲,引我入金山寺學拜懺的樣子。」。也是從108年我開始接下為家人拜懺的重擔開始,我漸漸在修學佛法的路上有了新的體悟。試想,一年拜三、四場法會,每次在旁邊看5位法師怎麼諷誦、怎麼開示,專心聽他們講經,都是在開智慧,很多儀軌跟咒語都是在這樣揣摩學習的過程中學會的,然後回家以後繼續照做,不知不覺就變的精進。在母親往生前的這五年裡,和慧法師跟玉霜師姐看著我每次都一個人默默來,專心拜,有次突然跟我說:「祈昱呀,恁係智識真高,人擱孝順,就是太有個性,話很少,一開始讓人很難靠近。要慢慢才會認識恁。」我楞了一下,不曉得跟我講這些是要做什麼?「以後恁誦經跟禮佛的時候,除了誠心,還要學會『觀想』……。恁跟地藏菩薩有緣,要學會持這些咒……。」和慧法師就這樣,一點一滴的把修學的法門教給我。「恁哪繼續安內精進,以後會更有感應。但是要ㄟ記哩,我從28歲出家到現在45年了,從來都不說自己有神通,你也不要求神通。有人喜歡說自己有神通,是要別人恭敬他,我們不要做這種事。」和慧法師正色道。玉霜師姐說:「祈昱師姐,我知道你有設法用其它的方式作『法布施』,不說佛言佛語,只想讓更多人懂得懺悔、發願、跟履行,不讓大家因為有對佛教先入為主的成見,然後就拒絕認識。這是有功德的,而且能做的人不多,你不要輕言放棄。」師父跟師姐的告誡,我都有記在心裡。也確實漸漸在課誦、觀想、持咒的過程裡,出現了靈驗傳載。但要怎麼「轉譯」成別人能瞭解的語言?確實很不容易。回到這篇文章的標題出處:千巖萬壑不辭勞,遠看方知出處高。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瀑布聯句》。香嚴閒禪師、唐宣宗李忱。唐宣宗李忱(810─859,在位846─859)在當皇帝之前,因母親地位卑下,他在艱難困苦中默默地忍受猜忌、打擊,為了躲避迫害到深山的寺廟去修行時,遇到了香嚴閒禪師。前兩句是禪師所寫,首句「千巖萬壑不辭勞」抓住瀑布形成的曲折過程,溯源是在深山之中無數不為人知的涓涓細流,騰石注澗,逐漸匯集為巨大山泉,在經歷千巖萬壑的艱險後,終於到達崖前飛流直下三千尺,形成壯觀的瀑布。「不辭勞」賦予活生生的性格,隱含艱難能錘鍊人格。第二句「遠看方知出處高」,近看巨大的瀑布,砰崖轉石,跳珠倒濺,惟有從遠處望去,才能窺見其出處是來自雲煙繚繞的峰頂,瀑布的高遠寓有人的凌雲壯志。人生有很多無奈的事情,你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但明天即將發生的,都與今天以前的分分秒秒脫離不了。如果你總是自認為很忙、很重要,煩惱比天高,經常動不動就把怒火轉嫁到他人,而不懂得反省這些煩惱的來源,嘗試去化解,那麼請小心,你的一句話、一個表情,都可能傷害到自己口口聲聲說最愛、最想要去保護的人,讓自己悔恨莫及。如果你身邊有人默默為你做佛事,請心懷感恩,他為你的消災解厄作出實質助益;但真正的逢凶化吉,還是要靠自己去努力。有人以為這輩子只要跟仇人老死不相往來,熬到對方先死掉,那麼帳就結完了,但請切記,業力因果不會隨生死而消滅,否則哪來這麼多累世冤親債主的糾纏呢?如果你也是正在學習做佛事的人,且聽我一句,六度波羅蜜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是有次第性的,「忍辱」站在中間承先啟後的位置,《法句經》「捨恚行道,忍辱最強。」忍是一種認知、承擔、負責、處理、認同、犧牲、定力,需學習透過智慧的觀照,對「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皆能忍,才有往下繼續精進、禪定,最終得到般若智慧的圓滿成就。六度,忍辱,千巖萬壑不辭勞,我也正在努力。👉「錄爸媽Podcast的難忘事」 導覽頁:https://gemsinstories.com/itinerary/3840/👉 點看上一篇:錄爸媽Podcast的難忘事(33)神識伴左右👉 點看下一篇:錄爸媽Podcast的難忘事(35)終歸大海作波濤覺世代 ‧ Gems in stories 首頁:https://gemsinstories.com/光目作品(個人系列): 那位越界的客人 錄爸媽Podcast的難忘事 防疫•發便當 (👈 可直接點選進入導覽頁)光目作品(合輯系列): 渡 ‧ 彼岸 「寄語」系列~長期開放投稿 Podcast節目 (👈 可直接點選進入導覽頁)相關 作七六度唐宣宗地藏懺忍辱慈悲三昧水懺懺悔拜懺瀑布聯句菩薩道香嚴閒禪師 1 comment 3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LINEEmail 光目林祈昱,筆名光目,取自《地藏經》。誓願於百千萬億劫中,救護一切罪苦之事,祈願光目母者,為解脫菩薩是。 學經歷: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博士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碩士畢、博士進修中。曾任台灣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兼計畫協調人、台塑河靜鋼鐵公司助理管理師。現為覺世代文化有限公司創辦人兼執行長、視盟X臺師大藝術永續行動實踐室研究員。1 comment 光目 03-21-2023 - 7:21 下午維摩詰,中印度的長者,以在家居士的形象宣揚大乘佛法的真諦。唐代大詩人王維,字摩詰,名跟字合起來就是維摩詰;維摩詰就是王維的人生追求。《維摩詰經》以在家居士維摩詰與文殊師利菩薩等人物的言談互動闡述大乘教義,維摩詰深知諸法實相,無礙辯才,其〈菩薩品第四〉有一句:「諸煩惱是道場,知如實故。」為什麼諸煩惱是道場?因為如果能夠破掉各式各樣、形形色色的煩惱諸相,就能明心見性。這個道理能夠頓悟,但達成卻需要漸修。《維摩詰經》闡明在家居士應行的菩薩道「六度」:以「布施」資財和知識予他人;以「持戒」感化毀犯禁戒的人;以柔和「忍辱」攝服瞋恚怒罵的人;以「精進」激勵懈怠放逸的人;以「禪定」點醒心性不定迷亂的人;以空性的「般若」智慧調伏剛強愚痴的人。維摩詰居士以修六度的德行,實踐大乘的標竿。《地藏菩薩本願經》同為大乘經典,〈閻浮眾生業感品第四〉裡面的光目女,是我的人生追求。我欲成就圓滿路上的煩惱、遺憾、漸次修習六度的方式是什麼呢?寫在母親七七日前一天的長文,「千巖萬壑不辭勞」。 Reply Leave a Comment Cancel ReplySave my name, email, and website in this browser for the next time I comment.* By using this form you agree with the storage and handling of your data by this web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