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緣,加上從零學起的努力

by 光目

★ 專訪:玉豐菇菌場。報導:光目(覺世代)

取名字」是一個至高的權力,也是個主觀的決定。

以自己的名字為品牌命名,會為自己與企業之間建立更強的聯繫,而企業的運作也會更在乎創辦人的聲譽,換言之,企業可能不僅只從市場交易價格的角度,來看待自身的經營價值。


以先生之名所創立的菇菌場的故事,我想要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說。


知道菇菌場已經有好幾年了,是透過高中同學秋梅的臉書分享得知。

細看資料,菇菌類農產的建場、開始投入生產是從2016年開始,那麼至今也有5年了!

其實我以前還在德惠街上班的時候,就知道秋梅的公司也在附近。偶爾中午時間,會看到她行色匆匆的朝晴光商圈走去。不過已經畢業太多年了,熊熊在辦公室附近遇到,那麼短暫的午休時間,還真不曉得該怎麼向她搭話。

後來隨著菇菌場的規模擴大、通路穩定、開始在媒體上曝光,我一直以為秋梅也就跟著先生一起專職在桃園大溪經營菇菌場。


原來闆娘還保有正職!!

要約訪菇菌場的時候剛好颱風來襲,我跟秋梅更換時間的時候,她說:

「好,那我再跟公司請另外一天的假。」

那時候心裡覺得奇怪,老闆娘還要跟誰請假呢?莫非老闆管得這麼嚴格嗎?

實地走訪菇菌場時,才知道原來秋梅還在本來的公司上班,她每天開車通勤桃園大溪跟台北市中山區,也已經三年了。她在下班以及假日的時間,會協助菇菌場的工作。

難怪她會很需要推拿。」

車子停在整復推拿店外,準備要跟秋梅會合的我,暗暗這麼想著。


機緣,加上從零學起的努力

秋梅娘家栽種秀珍菇的經驗,是菇菌場的重要敲門磚

菇菌場的負責人鄭玉豐是海軍陸戰隊退役, 畢業於美國加州州立大學富勒頓分校廣告設計系,2004年回國後在康軒文教從事行銷工作大約十年之後,有感於少子化可能會衝擊文教產業的業務銷售,於是跟秋梅進行轉業的商議討論。

「當時嘗試過很多種可能。」秋梅回憶。

「後來,我娘家看到大溪這邊,剛好有公公先前購下的1公頃農地。因為我娘家人在彰化縣芳苑鄉栽種秀珍菇很多年了,就問我們要不要利用空地嘗試種菇?」

「我先生覺得可以試著學種菇。」

但是秀珍菇跟洋菇畢竟是不一樣的東西

「剛好,他在臉書發現五專同學勝偉PO出得到『傑出農民獎』的消息 , 勝偉是在苗栗苑裡種植洋菇。」

「他去苗栗苑裡請教同學相關菇類栽培的資源取得 、難易度等問題 ,最後選擇栽培洋菇。」


就這樣開啟了學習與創業之路。 從學習、籌備到正式建場,花了年餘的時間。

  • 2015年鄭玉豐報名參加桃園市政府辦理的青農輔導計畫,加入第1屆桃樂農訓練班。之後到苗栗苑裡租房半年跟著學習種洋菇、接著再到雲林二崙實習生產洋菇。
  • 2016年成為農委會百大青農的輔導對象,在兩年期的百大青農計畫輔導下,透過陪伴師制度以及桃園區農業改良場的輔導,完成了現代化洋菇生產場的設施與設備,也正式生產。
  • 但是實際動手就遇到難關,回想起第1次製作堆肥失敗的例子,因為沒有把稻草的含水率和肥料的比例算好,肥料施用過多,導致發酵溫度過高及氨氣過多,需要的菌種都熱死,最後只能將整整5公噸的稻草堆肥全部倒掉,損失了幾十萬元。
  • 2017年臺灣農業精品展,菇菌場還帶著岳父的秀珍菇助陣。在展場上結識了連鎖超市的專員,也為日後的通路經營埋下重要契機。
  • 資料來源:「開創人生的第二春 玉豐菇菌場」,桃園區農情月刊,第248期,2020/03/15。https://www.tydares.gov.tw/theme_data.php?theme=prevention&id=93&print=Y

以鮮度與產品屬性考量「通路」

菇菌場採摘的是帶根部的完株洋菇,因為沒有切蒂頭,上面殘餘土壤可確保菌絲存活,延長洋菇的保存壽命。這樣就不需要浸泡藥水保鮮。

剛開始洋菇是以團購為主,2018年開始與全聯合作。 菇菌場採取全部由農友自行包裝、訂價、物流運送至全聯門市,進入超商農家直採專櫃的方式。

我們都是清晨就開始採菇,然後自己包裝。包裝好貨運的車輛就來了,中午以前就會出貨。

「雖然物流費要自付,但是免掉了中盤商。」

免掉了中盤商,我們的蒂頭才有辦法保留。否則會要求賣相一致。」

不同的生產方式,適合不同的物流配送方式。例如產量太小的,就必須要賣給盤商,否則不可能應付超市那麼大的出貨量。」

站在包裝室內,秋梅把今天早上才分級包裝好、淘汰掉的洋菇拿出來讓我們比較。

經過介紹之後,知道所謂的「淘汰」只是規格以及消費者習慣的問題,其實都是一樣新鮮的農產品。

你們帶回去吃喔。

喔,我再去拔辣椒跟九層塔給你們。」


企業若以自己為名,他想做到的價值極大化可能就有多重寄託。

包括良好的聲譽、顧客的信賴感,
希冀這個重要的名稱能夠更具意義。

以先生之名所創立的菇菌場,更親切、有家庭般的感受,就像直接與創辦人接觸一樣。

而堆疊支撐起企業名稱與朵朵洋菇的,是夫妻胼手胝足培育的稻草與土壤。



  1. 光目作品(個人系列):    那位越界的客人       錄爸媽Podcast的難忘事        防疫•發便當    (👈 可直接點選進入導覽頁)
  2. 光目作品(合輯系列):  渡 ‧ 彼岸       「寄語」系列~長期開放投稿           Podcast節目         (👈 可直接點選進入導覽頁)   

1 comment

光目 09-22-2021 - 1:30 下午

系列首發是菇菌場的報導。我想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談:以先生之名所創立的菇菌場,是夫妻胼手胝足開墾的故事。
#謝謝高中同學秋梅的青睞。
#說出想找就會找,只是我需要組織好。
#渡彼岸會開Podcast嗎?有可能,但要再看看行事曆。 XD

Reply

Leave a Comment

* By using this form you agree with the storage and handling of your data by this website.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 未經授權,禁止複製、轉載、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