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世研究員的創作隨筆隱世研究員的創作隨筆(10)新手媽咪一週年(下)轉變 by 隱世研究員 05-17-2023 written by 隱世研究員 05-17-2023 294「隱世研究員的創作隨筆」導覽頁:https://gemsinstories.com/itinerary/4016/面對在家育兒兼工作的困境,經過逐一釐清現實環境的主/客觀限制、接納所處情境的真實自我,並認知到真正的煩惱根源來自「求不得」,我漸漸走出屬於自己樣貌的媽咪形象及育兒生活。一、從媽媽角色中重新探索自我,兩個身份不再壁壘分明。『 在家育兒是很難得的時間,你其實有很多機會好好跟自己相處。並不是說把心思放在妹妹身上不好,但跟任何人相處,都應該要能夠同時在對話跟互動裡,看見真實的自己,否則你會浪費了跟這個人一起成長的機會。你教妹妹認識自己跟外界,卻忘記也教自己重新定義自我跟外界。 』 朋友聽我傾倒育兒生活的心情垃圾後,回傳這段話。如雷貫耳,醍醐灌頂。Before: 育兒時間+Me Time = 24HR這些日子以來,雖然我花了80%心力在照顧及陪伴妹妹,無論是生活起居或是學習玩樂,雖然和妹妹一起,但比較像是拿著攝影機紀錄的觀察家和分析家。我將時間區分得涇渭分明,「育兒時間」妹妹是主角,我是陪伴者;當「育兒時間」越長,「自我時間」就被壓縮,因而不開心。甚至,在育兒專家及親友們的建議裡,「育兒時間」也盡量讓妹妹自己活動,這樣我才能有更多「自己的時間」。After: 我 X 妹妹 = 24HR但其實我和妹妹是雙主角,我們一同設計每天行程,一同參與學習與玩樂,一同營造相處時間的氣氛;「育兒時間」和「自我時間」不必非得切割清楚,而是可以融合且交互激盪出新的火花。編劇演戲:從小我就喜歡編故事及演戲,剛好妹妹喜歡聽我講繪本,現在也開始愛玩家家酒。我便將生活經驗結合繪本故事,或融入家家酒情節,一面達到引導妹妹學習的目的,一面滿足我個人的創作慾。繪畫創作:我也喜歡塗鴉,但總認為沒有繪畫天份,現在則開始跟著妹妹直覺繪畫,並記錄我們的繪畫作品。運動:妹妹已滿2歲,能夠自己做一些事情了,但仍然偏好我的陪伴。即便是在家中溜滑梯,也會拉著我在旁邊跟她對話互動。以前會覺得煩,埋怨妹妹為什麼不能自己玩;現在則享受邊陪她邊拉筋舒展身體,或是帶著她一起踢球、跑步、做體操。 二、穩定內在、了解彼此,建立輕鬆自在的親子相處模式。人與人相處長時間相處久了,多少會有摩擦,即使是剛滿2歲的小孩,也有她的脾性和情緒。若每天花精力在排解雙方情緒,育兒生活自然不可愛且容易疲乏。我性格直拗,妹妹雖然比我靈活,但也有特別堅持之處,當我們兩人都處於狀況不佳時,很容易就火山爆發。既然是後援稀少的媽媽角色,我必須讓親子關係變得輕鬆,育兒才能快樂且持久。Inner:穩定我自己,包括對所做選擇的堅定信念,以及身心靈的調合。同時照顧妹妹、勞動家事及忙碌工作,身體很快積累疲累和不適,連帶容易引發情緒波動。為體恤勞累的身體,每晚陪妹妹入睡時,我會採趴睡姿勢躺在旁邊,讓全身放鬆並減輕後背肌肉壓力;待妹妹入睡後,無論是否安排工作或寫文,我都會先熱敷肩頸及後背,讓一日積累的身體疲勞獲得舒緩。相對地,心理與心靈的垃圾塵埃過多,也會對身體細胞製造負擔。因緣際會之下,我開始接觸佛法,藉由佛理來內觀自己,及重新界定自己和他人的關係與相處模式。最初,我在工作或寫文結束後擇一經文閱讀,沒有要求自己要很正式嚴肅,當做看書,藉由讀經來提醒及反思與妹妹當日相處的課題,讀完就將該課題放下。隨著妹妹進入豬狗嫌的Terrible 2時期,我想知道如何應用佛法來處理親子課題,特別是媽媽與幼兒的相處之道。我經由某位部落客文章得知《寫給媽媽的佛法書》(Buddhism for Mothers)【註】,那位部落客引述本書校閱者的序,她提及自己曾對著三歲多的女兒大叫:「不-要-哭-,有事情用講的!」天啊!這不就是我的寫照嗎?!接著部落客分享本書一段內容,指出『 帶小孩的媽媽其實很孤立,只能靠自己 』,並引述佛陀在圓寂前的最後開示:『 外頭並沒有救主,所以你們每個人只能自行尋得解脫』。大多數育兒書籍和文章,著重在給予爸媽調教孩子的武器和道具,那些都是經驗法則,也許對某些氣質的孩子有效,但不一定適合我們家妹妹;又或者,A道具昨天有效,今天就不管用了。當我試遍了武器和道具仍無進展,很容易陷入「我是不是做錯或少做了什麼」的糾結裡。看到《寫給媽媽的佛法書》這段話,才明白我的困境根源是什麼!如遇知音,立刻上網購入這本書,現在除了每晚閱讀經文,也利用零碎時間翻閱這本書。佛法和這本書給我應對妹妹的2個萬用利器:「 接受無常 」及「 專注當下」。接受妹妹的本性是「無常」,每一刻都在變化,所以不會有萬年適用的武器和道具;而是要「專注」在妹妹的「當下需求」,才能找到當下的最適合處理的武器和道具。處理完了,就不要再去想。下一次再發生類似狀況,是新的妹妹產生了新狀況題,跟現在當下的妹妹無關、跟現在當下的我無關。接受新的無常、專注新的當下。佛法和這本書也讓我獲得穩定內在的2個軸心支柱:「慈悲心」及「去我執」。身為媽媽的人很容易批判自己,而佛法的慈悲心不僅是對他人,對自己也要有慈悲心。與此同時,身為媽媽的人也容易將孩子表現內化為自己的成敗,因而對孩子的所有事過度執著,佛法說執著讓人受苦,如果把小孩及家庭許多事都視為「必須」、「一定要」,甚至無限上綱成「教育失敗」,媽媽便容易挫折、焦慮,並把自己的情緒轉嫁在小孩身上。Outer:了解引發彼此負面情緒的風險因子,接納情緒但不過度反應。此外,盤點我和妹妹個別容易有負面情緒的風險因子,例如我們兩人都不能餓到,也都有起床氣;雨天或天冷時,妹妹特別愛撒嬌討抱;我若是工作或私人行程被打亂,容易煩躁等。如此可避免進入該風險情境之外,也能在彼此有情緒時對症下藥;或是釐清「我現在的情緒不是因爲妹妹,是因為我自己受到干擾」,或是理解「妹妹不是跟我作對,純粹是因為她現在狀況不好」。我仍然會因爲妹妹一些狀況題而煩躁,也還是會生氣,但比較不會自艾自憐、埋怨東埋怨西,而是理解自己情緒背後的原因,然後放下。面對妹妹的哭鬧,我比較少跟著起伏,而是在判斷可能原因後,抱著她陪她了解她自己的情緒。同時,明白自己會因爲睡眠不足和太累而理智斷線,便適時讓自己在陪妹妹時放空,或是跟著妹妹一起午睡。充飽電之後,再當媽媽也不遲呀!三、總結一年來的體悟當我不再追求成為「優雅且保有自我」的媽咪形象,當我接受「媽媽是24小時全年無休」的角色設定,我反而開始懂得享受「全職媽咪」這個新身份,工作、休閒與自我發展,則是這個新身份的一部分。曾經以為,「不快樂」是因為失去自我;釐清內在聲音之後,才明白,「不快樂」是因為「求不得」。既然如此,那就別求了吧!接受我眼下處境,接受我當下模樣,接受女兒獨有的氣質與個性,我反而找到了最適合我們母女相處的模式。日子依然過得忙碌疲憊,但少了分狼狽與怨懟,多了分自在與踏實。無論是工作或家庭,別人的選擇與模式不一定最適合我們,因為每個人面對的實際限制不同。向外攀求參考建議和學習樣板,無妨;但必須明白,他人的模樣通常建立在特定前提條件之上,最終仍需回歸自己所處境況與內在價值,才能「活出自在」。【註】《寫給媽媽的佛法書》作者Sarah Napthali在24歲那年於印尼教書時,偶然接觸到佛學書籍及禪修,但作者表示當時僅止於哲學探討,並未真正落實生活來修行。直到30多歲開始育兒,特別是懷了第二胎之後,作者意識到她必須提升心智準備,以免陷入憂鬱狀況,因此更加投入佛法修行,也開始著手撰寫本書。作者在書中寫道:「這本書不是要教人怎麼做父母,而是提供媽媽一種重新和自己內在接上線的方式,讓媽媽們能夠更為平和而快樂。」關於本書介紹:http://premierf.fhl.net/monthpre/monthpre1.html 。👉點看上一篇:隱世研究員的創作隨筆(10) 新手媽咪一週年(中)釐清👉敬請期待下一篇。「隱世研究員的創作隨筆」導覽頁:https://gemsinstories.com/itinerary/4016/「陶瓷嫁妝」導覽頁:https://gemsinstories.com/short-story/3516/「禮物」導覽頁:https://gemsinstories.com/topic/family/6450/覺世代 ‧ Gems in stories 首頁:https://gemsinstories.com/相關 育兒親子關係 1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LINEEmail 隱世研究員隱世研究員是重度抖M的貓奴,同時也是生活在隱世花園的爬格子貓,慵懶地在Mac鍵盤上跳躍行文,羅織出對產業人文的觀察、對生命故事的反芻。十多年的金融風管與產業研究征途之後,目前為研究工作者兼覺世代網站主編。 1 comment 光目 05-17-2023 - 8:14 上午困境、釐清、轉變,是隱世研究員 成為新手媽媽一週年的心路轉折,在迷霧裡認識自我的盲點,嘗試實踐與突破,是最難能可貴的。當今網路資訊便捷,許多人處理事情的方法是依賴別人的經驗,以為越多人這麼做的方式就越有道理;但卻忽略了一點,為何花了大把時間去爬文,卻吝於好好靜下心來釐清自身的問題跟條件?倘若欠缺了這個根本步驟,看一堆雜亂的資訊只會讓自己更煩躁不安。晚唐的杜牧是位獨樹一幟的史家、儒生、詩人、狂士,歷經時局與家族變化,晚年在心境上有所超越,以智慧鎔鑄仕、隱兩端,尋得人生依歸,完成人生實踐,其名作《杜秋娘詩》中的幾句,值得深思: 「自古皆一貫,變化安能推?」→自古以來一貫的道理,是無法預知變化的來臨。 「指何為而捉?足何為而馳?耳何為而聽?目何為而窺?己身不自曉,此外何思惟?」→手指為何能捉取、足腳為何能奔馳、耳朵為何能諦聽、眼睛為何看得清?如果不能知曉自己的身體,身體之外的萬事萬物,又如何能夠善加思慮呢?→困境、釐清、轉變,隱世研究員前後用了三篇文章,細說自己從外而內、從內而外,得來不易的成長。 Reply Leave a Comment Cancel ReplySave my name, email, and website in this browser for the next time I comment.* By using this form you agree with the storage and handling of your data by this web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