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磨難(13)立即性與延遲性副作用

by 光目

自從開始寫「致.磨難」系列以後,我收到最多的評語是被稱讚「勇敢」,其實我不會這樣形容自己。這篇文章寫於「第四次化療後的第一週」,但至今我仍然在調適與副作用共處的模式,加上今天到放療腫瘤科作治療計畫跟模擬定位,6月初開始,除了繼續化療以外,還要作28次的放療。

我並不勇敢,因為在聽到醫生的宣判跟治療計畫的時候,會膽怯心慌;當副作用不可控制地襲來時,我會因難受而焦躁;當彎腰、蹲下、行走,每個簡單的動作現在都力不從心時,我會沮喪自暴自棄……..。我自稱是「光頭王」,一方面是貼近毛髮脫落的實際,一方面或許是期待有個像周星馳的人走過來敲敲我的頭,戲謔地告訴我這些遭遇只是一場惡作劇,現在可以醒來了;然而,無論我回頭多少次,睜開眼睛仍然站在這裡……。

之所以講這些,是想告訴每一位有親友正在接受癌症治療的朋友,當您不斷鼓勵病人「勇敢」、「加油」的時候,也請不要剝奪他偶爾懦弱的權力,請關心他是否為了滿足您的期待而讓身心繃到極限?其實,照顧者與病人無二無別,請保持雙向、多向的坦誠溝通與同理,幫助自己度過人生的這個難關。治療至今,整理出幾個重要觀念:

一、 對於化療的計算,應該要用一個「週期」的概念去理解與照顧,而不是單純的次數

化療施打的藥物很多,不要以為當下打完沒事,就真的沒事了。通常醫生都會要求第一次化療的病患住院,才能觀察病患的副作用反應,之後病人就可以選擇住院化療或門診化療。我後來都選住院化療,因為覺得前置的營養品(麩醯胺酸)、藥物(類固醇、抗過敏、止吐、抗生素),以及注射化療藥劑(太平洋紫衫醇、佳鉑蒂.卡鉑)的時間比較充裕,觀察也比較全面。

以下是我第四化療的流程,需要在醫院待三天,大家看了以後就會知道有多少藥物會一直在體內循環、累積,隨著時間產生身體不適的反應。

5月23日(五)13:00住院櫃臺報到
13:00-14:00心電圖、X光、抽血、驗尿
14:00護理站報到
14:00-15:00換衣、量血壓、人工血管上角針((蝴蝶彎針))
15:00-19:00打麩醯胺酸
5月24日(六)00:00-00:20打類固醇
06:00-06:20打類固醇
12:05吃止吐藥、打胃藥、沖生理食鹽水
12:26打抗過敏藥、沖生理食鹽水
12:58-16:10打太平洋紫衫醇、沖生理食鹽水
16:25打類固醇、沖生理食鹽水
16:42打抗過敏藥、沖生理食鹽水
16:55-21:07打佳鉑蒂.卡鉑、沖生理食鹽水
5月25日(日)06:40拔人工血管的角針
09:00-10:00辦理出院

★說明:裝人工血管(Port-A)的病人,會被要求睡覺勿側向人工血管方向,因為壓力可能會壓迫人工血管造成阻塞。且裝置人工血管同側的手臂請避免做360°旋轉活動以及游泳、打籃球、打網球、打羽毛球、打高爾夫球、舉重或激烈的擴胸運動或提重物等,避免人工血管位置改變。並應避免直接碰撞到人工血管處,否則基座可能在體內發生移位或翻轉,會有化療藥劑外滲的危險。

二、急性、延遲性、預期性副作用

回想我3月22日第一次化療開始注射「太平洋紫衫醇」後十幾分鐘,就感覺到身體發熱,兩眼發暈,呼吸急促,有點反胃,但是沒有吐出來…….,打完以後脫下口罩,看見鏡中的自己臉部浮腫、雙頰潮紅,護理師說是藥物的作用,要我多喝水、保持皮膚保濕。雖然不太舒服,但也不像電視演得那樣有非常激烈的反應,以為平安度過了,沒想到回家以後出現了延遲性的副作用。副作用依發生的時間可分為三類:

  1. 急性 (Acute) : 發生在化學治療後的24小時之內。
  2. 延遲性(Delayed): 發生在化療24小時之後,甚至1、2個星期後才出現。
  3. 預期性(Anticipatory) : 發生在化療前數小時到數天,跟心理因素有很大的關係。

下圖是出院時醫院給的衛教單,列出可能出現的化療副作用,其中有超過半數的症狀在我身上發生,甚至還出現其它沒有列在上面的副作用。遇到這種情況,我就要再立刻詢問個管師、回門診時跟醫生反應、加掛其它科別(如皮膚科)、或洽詢癌症希望基金會,以尋求緩解的方式。


三、良好的居家照護

  • 掌握副作用的週期性時間表:因為許多副作用不是立即性的(24小時之內),而是延遲性的(24小時之後),因此後續的照顧非常重要。以我本身每三週打一次的頻率來計算,就是「第X次化療後的第X(一、二、三)週」,需紀錄自己身體的變化、掌握可能的週期,適時反應給醫護人員。舉例來說,我發現化療藥物、止吐劑會讓腸胃蠕動變慢,加上進食量、飲水量、活動量減少,進而發生便秘的狀況,經反應給醫生之後開立軟便劑,加上攝取益生菌、纖維、水份、好的油脂、適度運動,症狀才獲得改善。其它層出不窮的副作用也都需要妥善照護及補充營養才能慢慢消退,蓄積足夠體力接受下一次的施打,否則每次化療就是不斷地耗損與淘空身體。
  • 除非醫生限制水量,否則一定要多喝水:足夠的水分可快速稀釋血中藥物的濃度及加速藥物的排出,且腹瀉、嘔吐和其他化療副作用可能會引起脫水,因此每天至少喝二千到三千CC的水。
  • 如廁的衛生及清潔:注射化療藥物開始至結束後2天內的尿液及糞便中的化療代謝物對皮膚有刺激性,甚至引起皮膚發炎,所以應注意如廁的衛生,馬桶沖乾淨、保持皮膚清潔、上廁所後要洗手。
  • 準備大量冷開水、乾淨衛生用品:化療會造成貧血、血小板及白血球降低,極容易造成感染,因此飯前要洗手,食物要煮熟、水果去皮以後過開水再吃,餐具也都要過開水,刷牙、漱口也都用冷開水。衛生紙、口罩等消耗用品也千萬不要省。

四、我的副作用及因應方式

紀錄抗癌心路,像是整理自己的人生態度,用獨白凝視內心,感恩地發現身邊有許多人關心、照顧、祝福,這篇文章的置頂圖片是麗珠姐以我為題的第二張蛋彩畫,我們過去沒有太多互動,然而她的畫作跟題字給我力量,讓我保持正向與希望。謝謝每一位替我打氣的人,自己的生命要靠自己救,沒有任何人可以代替我走完,即使很辛苦的夜裡我會掉眼淚,有時候有人看見、有時候沒人看見,但隔天醒來,眼淚收乾,我告訴自己還是要認真吃、認真睡、能動就動,能寫就寫。我不是一直都很勇敢,但我也不會懦弱太久,接下來會整理出自己反應比較強烈的副作用以及因應方式,包括:

  • 骨髓抑制
  • 毛髮脫落
  • 手足症候群、皮疹
  • 味覺改變、癌因性疲憊
  • 運動
  • 排毒按摩
  • 營養品比較
  • 情和義,值千金

逐字紀錄也如同書寫新履歷,在最有工作能力的年紀罹癌,讓我再度沉思人生的下半場可以投入在哪裡?遇到問題的時候,不斷移動、探索和連接不同元素的游牧式思考,符合我崇尚的「根莖理論」(Rhizome Theory)學習模式,根莖沒有固定的中心或起點,根莖上的任何一點都可與其它點相連接,不斷地擴展、變換和綿延。因此所有學科和事物從來不被劃分為不同的領域和層次,而以各種型式相互影響,組成一個複雜多樣的網絡。此時,心底有個隱約的聲音,鼓勵我接下來嘗試一個更開放、更具想像力的方式將複雜的關係與知識連結起來,就先把這個念想種入心田,待一年半載以後,看種籽如何發芽。


回向文:

這篇文章完成於我的叔叔林明智的告別式(114年5月28日),他自111年11月檢查出罹患肺腺癌四期,歷經無數次化療,於114年5月14日壽終正寢(生於民國42年5月5日)。弟子林祈昱祈求三寶加被,願將本文所修全部功德,回向給叔叔,祈請佛菩薩慈悲作主,助林明智早日超生離苦、脫離六道,往生東方淨琉璃世界或西方極樂世界,早證菩提,皆成佛道。


Leave a Comment

* By using this form you agree with the storage and handling of your data by this website.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 未經授權,禁止複製、轉載、下載。